亞伯拉罕張了張嘴,終究還是無奈地搖了搖頭。這是一個任性的選擇,他知道,他相信泰迪也知道。
「堂吉訶德」這樣的專輯,不要奢望賺錢了,少賠錢就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勝利了。
現在全世界的音樂市場都不景氣,即使北美依舊是最為繁榮的地區,但十年前一張專輯動則銷量千萬的輝煌也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年終銷量冠軍的專輯可能都賣不出五百萬張;更誇張的是,僅僅只需要賣出兩百萬張,就可以躋身年終銷量榜單的前二十名、乃至前十名。要知道,十年前的兩百萬張,就連前五十名都不一定擠得進去。
以亞伯拉罕的專業眼光來看,「堂吉訶德」的北美銷量應該是在十五萬到二十萬之間,至少,「藍禮-霍爾」這個炙手可熱的名字還是有些影響力的,再加上「克里奧帕特拉」和「奧菲莉亞」兩首單曲的帶動,達到這一銷量數據還是可能的。
亞伯拉罕可不是胡謅的。
作為參考對象,諾拉-瓊斯當年的那張神專「遠走高飛」,在格萊美之前,就僅僅只賣出了六十萬,那是市場依舊繁榮的 2002 年。
近期的話,布魯諾-馬爾斯去年發行的個人首張專輯「斗佬和流氓(doo-wopsamp;hoooligans)」,至今銷量都還沒有過七十萬,這還是今年二月份格萊美之上收穫了兩項提名之後,帶動了銷量的結果。
綜合考量,亞伯拉罕認為「堂吉訶德」的銷量絕對不可能超過三十萬,即使是奇蹟發生,也無比困難。
製作一張普普通通的專輯,二十五萬美元是現在業內普遍的最低標準,對於獨立音樂人來說,費用可能可以降低一些,但也低不到哪裡去了。剛才泰迪也說了,十萬美元是上限,從這個側面就可以看得出來,泰迪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一次瘋狂的賭博,他正在儘可能地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但專輯不是製作出來就完成了,所謂的「二十五萬」僅僅只是錄音製作階段的費用而已,在那之後,需要設計、包裝、刻錄等等,然後需要上架、發行、宣傳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支出。雖然不是說宣傳成本越高,銷量就越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宣傳成本太低的話,銷量自然也就難以創造好成績。
唱片公司和發行公司想要回收成本,乃至實現盈利:銷量是第一要素,版權則是第二要素,但版權的收益也必須建立在銷量的出色表現之上,為版權的使用渠道創建更多的可能。但如果一張專輯的銷量僅僅只是三十萬,那麼盈利幾乎就是不可能了。
這就是亞伯拉罕拒絕喬治的原因。
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他喜歡「堂吉訶德」這張專輯,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傾聽完整版的專輯,他相信自己會愛不釋手;但作為大西洋唱片的掌舵人,他卻不能任意妄為——明知道「堂吉訶德」就是一個賠本的買賣,他是絕對不能點頭的。
更何況,歸根結底,大西洋唱片也不是他的公司,他只是一個打工仔而已。泰迪可以任性一把,為了夢想和藝術拋頭顱灑熱血,但他卻不能。
仔細想想,也許這是好事。至少還有一家公司願意發行「堂吉訶德」,至少還有這樣的獨立唱片公司在孜孜不倦地支持藝術創作,至少還有製作人願意飛蛾撲火一般地打造一張專輯,至少還有音樂人能夠保持冷靜追求藝術的高度……最重要的是,至少他的願望可以實現了——
「堂吉訶德」上市之後,亞伯拉罕肯定會購買,而且不止一張。
他希望,這將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又一張值得珍藏的專輯。在過去十年時間裡,這樣的專輯已經越來越少,可能兩隻手都不需要就可以數得過來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那種一年就出現十幾二十張經典收藏的盛況,終究再也回不去了。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更加迫切地希望「堂吉訶德」能夠順利上市,這是他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的單純希望。
「泰迪,謝謝。」心緒百轉的最後,亞伯拉罕對著泰迪表達了自己此刻最真實的情感,「真心希望這張專輯能夠順利製作完成。」不是客套,也不是演戲,而是真心實意地祝願和期望。「我想,接下來你們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那麼我就不繼續留在這裡打擾了,回去之後,我就靜靜地等待著專輯上市了。」
隨即,亞伯拉罕乾脆利落地就告辭了,把工作的空間留給了他們。
喜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