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宙直播之三國群英傳 第一一九章 各懷鬼胎
戰爭的根源是僭越與不滿足。
應戰的根源是自尊與生存欲。
在多個國家之間,當一個國家(及其領導者)所需要的東西不能夠由本國內的資源或現狀所滿足,且不滿足的狀態對國家(或其領導者)的長期發展是不利(主觀上的)的時候,就可能引發戰爭。
在一個國家內部,當一個階級所渴求的利益不能夠由國內現狀所滿足,且不滿足狀態對階級的擴大與存續及未來的發展是不利的時候,就可能引發戰爭。
當一個國家(及其領導者與人民)發現自己所生活的家園或是與自己相似同源的同胞受到傷害,且這種傷害正在蔓延並有將波及自身時,就會應戰。
題主的兩個推論是非常現實且具有功利傾向的,要是放在戰爭的大環境下,國家層面上也總會有抱持這種想法的官員或是普通百姓,很正常。戰爭是不好的,戰爭是要死人的,要產生損失的,搞不好國家會變得破破爛爛,打輸了搞不好我們都得死。別打,別打。快歸順,活下去最重要。活下去最重要。
第一個推論,別說大國和小國了,推廣到任何國與國間都是可能以成立的。重要的其實不是大國和小國,而是這個國家在戰爭時能凝聚出來的戰爭力量。這種戰爭力量,就是所謂人力、自然、科技資源的綜合。但是遠不夠,還要有國家的意志,不管是民眾的還是高層的。——這實際上也是題主的推論模型里所欠缺的。
第二個推論,只考慮了戰爭損失,卻又不討論潛在的戰果。不說現實的國家戰爭決策,就在我們個人層面上進行思索,這種推論也是片面的。戰爭就是博弈,不考慮投入與回報,就因為投入超出個人的期望上限就否決,這顯然是欠缺考慮的。
題主的兩個推論都是一個單一因素模型,只以「各類資源的保有量」進行判斷,這種方法顯然是不能用於涉及面廣泛的國家決策及戰爭本身的。
即使一個國家擁有巨大的資源保有量,能凝聚足夠大的戰爭力量,但是成事仍在人,倘若將領與領導者——那些操縱這些資源的人能力不足,也不能說它就能以這懸殊差距定奪這戰爭勝利的。
這時候只要對方的將領與領導者的手段高潮些,那情況很可能就不一樣了。
如果有第三國牽扯其中,那又不一樣了。
戰爭並不會因為所謂劣勢而未起先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求生欲和被喚作「骨氣」的信念可不是這麼容易就被眼前的事實所擊倒的,一個國家、君主或是階層對利益的渴望也不是這麼容易就被眼前所謂的潛在損失所阻止的。
只要回報足夠客觀,付出的代價和潛在的損失都在可允許範圍內,而且自身也有足夠把握,那用戰爭解決是毫無問題的。尤其是古代,君主們可不像現在的總統總理首相主席們這麼能耐著性子坐下來談判,要麼割給我,要麼就打一仗把它搶過來。
而作為應戰方,自然是不允許別國隨意來掠奪與破壞的——就像你不會允許別人闖進你家隨便打砸一樣。還有共有著同樣的生存地域及同樣的歸屬感的民眾,也同樣不會允許同屬於一個群體裡的人受到外界的無端傷害,這是一種純粹的維護群體及認同感與歸屬感的方式。也是一種原始的反擊本能。當然,反擊與否也不能說是的民眾說了算的,但是當民眾意志指向開戰時,國家也不會還干坐著的。除非領導人們在權衡中發現將國家拱手送出去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收益。領導者也會權衡倘若反擊需要付出多少代價,能取得怎樣的勝利。但是這也只是理論上的倒推罷了,被打了不還手那你就滾邊去,換願意打的人上來領導反擊。
世界上一直以來戰爭不斷,一是因為經濟尚未發達,各國家與地區的聯繫尚不緊密,獨立性較強,除地域與政治聯盟以外很難再找到什麼相互聯繫。所以戰爭爆發後的影響是較小的,一般僅限於兩個國家或是包括周邊國家或是聯盟國家的幾個國家。這樣的戰爭代價也是比較小的,彼時各國的經濟都是獨立的,戰爭成本都是由自家經濟承擔的,戰敗的後果無非是某個國家的人口、經濟、領土的損失,這並不影響別的國家及損失較小的國家繼續開戰。戰敗仇恨與重燃的成本也低,你滅不掉我那我總有一天會再來滅了你。
這樣的局面直到二戰結束後才得到改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都累了,處處皆瘡痍,開始重建之後便順著原先的世界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