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文娛 第298章 大導演李翰祥和謝晉
更新:09-10 09:03 作者:香港大亨 分類:其他小說
在虎門鎮的影視城規劃落實,當地的工作人員就進入了拆遷動員階段。
跟單純的蓋房賣房的地產開發有很大的區別,影視的規劃除了一部分影響景點建設的居民,被要求搬遷之外,大部分當地的居民,可以選擇不拆遷。
原本被劃到影視城的土地,很多都是山地、森林,居民的密度並不是很大。
即使不拆遷,這裡也可以建設影視城所需的人造景觀。當然了,把居民也納入整體規劃,長遠而言更有利於影視城的發展。
虎門影視城開發管理公司,對當地的居民的補償是,拆遷之後,動遷拆一還一,2萬現金補償。與此同時,搬家送全套新的家具、家電。包括電話、電腦、彩電、vcd。
拆遷戶如果因為搬家因素,失去了工作和收入來源,可以申請成為虎門影視城公司的員工,影視城會對其進行培訓和安排其力所能及的事情。
除此之外,年齡超過60歲的拆遷戶老人,影視基地視同退休人員,發給當地退休職工平均標準的退休工資。
這種有良心資本家的做法,雖然會額外付出幾千萬元的開支。但是林棋覺得很有意義,一家公司想要融入當地,再如何牛逼,也必須要跟當地人搞好關係,擁有比較好的名聲和口碑。
後來的橫店也是一樣,當地的村民都不種地沒了以前的農家大院了。但是,卻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橫店集團補償的住房,與此同時,原住民可以給公司打工,種種花種種草,收入比以前還更穩定。想要當群演,也能可以拿群演費和盒飯拿到吐為止。
林棋就覺得,後來的橫店模式相當不錯的!
這個模式非常適合中國電影行業,因為,照搬好萊塢模式是不現實的,好萊塢除了在全世界各地到處飛拍實景之外,還可以為了一部片搭建一個夢幻的場地,之後,耗費不菲的場地拍完戲之後就廢棄不用。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到了80年代,香港電影行業也越來越吹捧實景,而鄙視在影視基地拍攝的電影。如,邵氏的大片場,也因為邵氏電影公司的沒落,而被視為落後過時的象徵。
但這僅僅是邵氏的影視基地格局太小了,已經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影視行業發展需求而已。
後世的橫店,實際上就是規模更大的邵氏片場!當然,邵氏主要是自己拍戲用的,比較封閉。而橫店是對全世界公開的大片場!
但「大片場」模式讓各種拍戲所需景點集中在一個地區,人才、資金也匯聚在一起。這種各種資源高度整合,可以極大的降低拍戲所需的成本,後來,連好萊塢需要的一些中國古典場景,也不得不在橫店取景拍攝。
後來橫店越來越火,也證明了專業的大片場,並沒有過時。只不過,需要更大規模,更專業的管理和更好的商業模式而已。
橫店模式的成功,本質上,就是一種成本和效率的勝利。這種模式天然可以專業人才匯聚,讓拍戲更有效率和更省錢。
……
林棋坐鎮虎門鎮的一星期之後,李翰祥、謝晉也被他派人請到了虎門鎮。
「林先生,不知……」李翰祥和謝晉兩名大導演看到彼此都有點驚訝。
這兩人都認識,被請來肯定是拍電影,但是拍什麼電影,電影的要求是什麼,兩人還是很好奇。
李翰祥這個大導演在兩岸三地都吃得開。而謝晉票房成績跟李翰祥沒法比,但是,也拿了國內外不少獎。
林棋指著虎門炮台的遺址說道:「曾經,這裡爆發過戰爭,那場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幕!香港成為清末第一個被占據的租界!」
「鴉片戰爭!」兩個大導演不約而同的說道。因為,這兩人都是以中國歷史正劇聞名的大導演。歷史正劇,在全世界影壇上的影響力都非常高,很多的評價高的拿獎導演,都是從歷史題材入手。
在西方歷史題材審美疲勞之後,80年代一大批人開始關注以前還未了結的其他地區的歷史。比如,中國的歷史題材,就一度比較熱門。
除了中國導演拍的中國歷史題材,獲得了不少獎之外。外國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也憑著清末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為角色的《末代皇帝》,在後來衝擊了奧斯卡金像獎的九項大獎,基本上是橫掃了金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