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虎賁 第三章 說服,大唐邁向航海時代第一步
更新:09-03 10:16 作者:無言不信 分類:軍事小說
這打破局域的限制,開通絲綢之路是在這個時代是大勢所趨的事情。
畢竟時代在進步,思想方向也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在強大在繁華的國家,如若依仗著自己的強盛而固步自封,終有一日會成為過去式,讓人踩在腳下,翻不得身。
將文化傳播出去,將自己國家的特產銷售出去,以刺激王朝國家經濟,這是勢在必行的。
尤其是唐朝經過隋末動盪之後,人口銳減,市場所需太少,很容易就進入飽和期。這飽和期的更是需要對外貿易來彌補這個空缺,重新開拓絲綢之路勢在必行。
這個時代,並不缺深謀遠慮之士,看破這一點的不在少數。先前的討論也說及此事,羅士信相較他們只是說的更加肯定,倒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便有些駭人聽聞了。
在唐朝也並非完全沒有海上貿易,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便派遣過商船出海,但是因為科技的原因,當時的造船業遠不足以製作能夠抵抗大風大浪的大海船。最關鍵的還是上帝之眼看的那麼清楚,沒有向那方面發展往那方面考慮。畢竟在古時候,但凡在宋朝以前,中國王朝的發展核心都是在西北的關中北地以及中原一代,江南屬於偏遠地區,並非發展的重心地。而航海最關鍵的地方便是在於江南一代。這江南都沒有發展起來,又談什麼航海?
在羅士信的記憶中,江南的發展源於安史之亂以後。長達七八年的安史之亂給關中、北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使得百姓南遷,經濟南移。又因陸路絲綢之路中斷。海上絲綢之路也順勢而起。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作為一個偏居一隅的王朝。他們的經濟能夠完全不受地域的影響,航海給他們帶來的利潤是不可估算的。
作為一個後世人,羅士信很清楚的明白海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較為陸路絲綢之路更為便利,越早發展對於國家越有利處。但是以目前的情況而言,開通海上絲綢之路海上存在著一定問題。
目前的造船技術並不發達,指南針和水密封艙等航海技術都不到位,牽星術、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識也等於零。
即便羅士信明白航海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也不敢貿貿然的就帶動大躍進。免得過於急進。從而造成不可估算的災難,但是他也不能不說。不說的話,難免又要走許多的彎路,是以提議徐徐圖之。就算如此,朝中文武也是驚疑不定,一陣目瞪口呆。羅士信說的發展航海事業,是超出這個時期的東西。
李世民這優秀的君王外加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這些治世英傑一個個都有些驚疑,何況是其他人。大多無法明確的從理智上判斷羅士信說的有沒有道理,無法判斷也就說不出話來了。
最終房玄齡道:「尚書大人為何會有此想法?」
羅士信作揖回道:「在多年前。我遇到一個奇人,叫鄭和的,他是一個旅行家和商人,喜歡四處遊玩走過許多的國家。據他所說。大海遼闊,無所不達,只要有抗的起風浪的船。可以通過大海的便利,抵達很多很多的地方。我就想當初漢武帝打通西域。我們才知道西域之西還有廣闊的天地。這大海之東,又何嘗沒有一副天地?漢朝能夠做到的。他們一樣能夠做到。只是需要時間的累積,臣認為只要有心,慢慢做終會取得成果。可我們什麼也不干,什麼都不會成功。」
鄭和什麼自是他胡謅的,他不能說自己是穿越來的,知道未來大局的走向,只好將鄭和這個曾經七下西洋的牛人給搬了出來,以增加說服力。
對於羅士信的第二條提議,李世民並沒有立刻同意。這種國策上的大事,也不是輕易草率決定的。在公私上,李世民這個皇帝向來分的清楚,哪怕他與羅士信關係在好,在信任他也不會盲目聽他一個人的片面之詞,將此事推遲幾日重新商議。
向西發展,開通路上絲綢之路,這一條卻是無用置疑的。
當日朝會結束,李世民便派遣使者西行,出使西域為開通絲綢之路打下基礎。
羅士信回到刑部找來了馬周跟他商議起海上絲綢之路的事情。
馬周本具有不遜於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之流的宰相才華,有著極高的政治水準。
對於羅士信這個異想天開的提議,馬周並沒有因為不了解而直接否認,很認真的聽了詳細要點,沉吟了會兒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