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 第1286章分封
更新:09-15 18:25 作者:蘭徹二世 分類:軍事小說
不知何時,京城中流傳起了分封建國的流言。
傳聞,皇帝準備分封一塊地方,給予自己的弟弟衛王李賓,讓其世襲罔替,分蕃就國,成就一番兄友弟恭。
這話一出,眾人皆不信。
從南北朝開始,實封早就被拋棄了,基本上都是虛封,即使到了前唐,大名鼎鼎的秦王,也只有開府的權力,並沒有蕃國。
不過提到秦王李世民,話題就又偏轉了,如果那時真的有蕃國,其還真不定能坐穩皇位。
話題越來越偏,甚至脫離到玄武門之變上去了。
也自前唐起,社會開放,只要不是編排當今,其餘的倒是並無大礙。
有的人,於是就念叨起來:「高祖的玄武門,武后的神龍之變,玄宗皇帝的唐隆等等——」
「這加在一起,怕是十幾次咯!」
基本上,除了唐高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昭宗外,就沒有一個正常繼位的,不來一場政變,根本就不算正宗。
這些宮廷政變,反而極大的消耗了大唐的國力,內耗不止,這也是為何中唐後,一直無法消滅藩鎮的原因之一。
甚至,到了後期,中樞的宰相們為了斗宦官,甚至拉攏地方藩鎮,而宦官們也不甘示弱,也爭相拉攏。
於是,詭異的事情來說,不再有人想要消滅藩鎮,反而要千方百計的維持。
這也是為何,黃巢之亂前,唐朝還依舊能夠維持體面的原因,因為藩鎮們也需要朝廷來維持秩序。
人們都是天然的渴望秩序,而不是混亂。
幸好,這時候,邸報及時刊登了一份文章:論分封的損益——
這篇文章,先是討論了從西周,西漢,以及西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封國情況。
然後,拿西漢的剷除呂氏的藩王,與東漢末年的劉備來舉例,討論了分封的好處。
再又拿出西晉,以及劉宋時期的藩王之患,討論其壞處。
雖然說這篇文章不偏不倚,但卻暗示著,分封還是好大於壞,益大於損的。
而輿論,也因此而沸騰。
國子監生們,這為此憤慨起來,或者三五成群的討論,或者聚眾飲酒,大肆咆哮,引得洛陽的百姓紛紛看熱鬧。
這些讀書人的討論,只是在平民之中掀起波瀾,而在官場上,卻毫無漣漪。
甚至,許多高官,明示自己子弟,不要討論這些話題。
不過相較於朝堂,翰林院總歸是一處邊緣,卻有重要的場地。
進入翰林院的,每一屆中,只有十餘人,三鼎甲必然加入,其餘的人都需要通考,難度不亞於進士科考試。
待上半年,修心養性,然後等候安排,好的去政事堂,當堂後官,差點的,就去六部,學習一番。
其他的進士兩年觀政,就可外放,但是翰林院的進士們,卻要三年。
而一旦外放,就是正七品縣令,一地主官,可謂是極大的跨越。
張齊賢從家中趕來,望著安靜且陰涼的翰林院,不由得笑了起來:「終於又回來了。」
因為母親去世,他休了半年假,別的人都已經外放,只有他還在,觀政才堪堪結束。
有人勸他,應該早早的謀求外放,但他拒絕了依舊走完了三年流程。
無他,別看只是半年的缺,但後來上位晉升,例如六部侍郎,以及後來的政事堂,這時候講究資歷,他就平白無故的矮上半截,喪失了機會。
所以,寧願等半年,慢一點,也不願意喪失機會。
一來到翰林院,神武十一年的新翰林們,依舊在修史養心,但卻議論紛紛,對於朝廷分封之策,格外的關注。
「老前輩——」
察覺到了張齊賢的到來,眾人對於這個翰林院的有名人物,頗為認識,忙不迭的拱手行禮。
「有禮了!」
張齊賢也回禮,然後笑道:「聽到諸位在談起藩王分封,某著實受益匪淺!」
「哪裡哪裡,粗淺之言——」眾人連忙擺手,不好意思。
在翰林時期,最大的好處,就是朝廷的縱容,言語失當,或者出小錯,都會被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