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王侯 第七十七章 路遇
杭州城中自北向南共有四條城中河,從西往東分別叫做浣紗河、施腰河、鹽橋河、菜市河。更新最快當然這是學名,杭州當地百姓習慣把這四條河叫做西河、小河、中河以及東河。
這四條城中河流均匯聚於杭州北關門外,連同城北隋代.開鑿的大運河大運河和四條城中河的樣子像極了一隻巨大的龍爪,將整個杭州城緊緊的抓握在手中。這也是杭州城百姓們引以為傲之處。金龍之爪籠罩全城,預示著城中百萬百姓便在龍爪庇護之下,自然是安枕無虞。
四條城中河南北貫通杭州城,將杭州城分割為五大塊長條地形。這四條河稱之為黃金水道一點也不為過,全杭州城中四條河流的碼頭便有五六十個。這些碼頭每年集散貨物無數。東南各地的物產從這裡經運河發往大周全國,外地的貨物也會源源不斷的抵達這幾十處碼頭。每到繁忙之時,所有的碼頭上都停靠著貨船,密密麻麻的碼頭苦力螻蟻一般的上貨卸貨,那場景當真令人嘆為觀止。
然而,每年到了九月之後,城中七八座碼大碼頭便空了下來,不是沒生意做,而是到了九月之後,這七八座碼頭便再無民船商船停靠,因為它們已經成了漕運專用的碼頭。每年九月之後,一年一度的漕運便要開始了。
漕運是每一個朝代的命脈,因為漕運運的是糧食。確切的說是公糧。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裡,糧食的收成基本上是看著老天的臉色。有大獲豐收之年,也有大旱大癆災荒之年,無論是荒年還是豐年,全國上下都是要吃飯的。一旦沒有了糧食,那麼麻煩便大了。歷來災荒引起的動亂和造反不知有多少,甚至會因為糧食問題而導致政權的崩塌。故而古話說的好:無糧不穩。
對於大周朝而言,這一切自然也不例外。漕運是一年一度三司衙門的頭等大事。三司衙門每年六月之後便開始召集各地的轉運使上京議事,一來是預估今年的收成,制定漕糧的配額,二來也是開始安排漕運事宜。而這一點,對於兩淮和江南等地的轉運使來說,尤其重要。
大周朝產糧之地便在兩淮和江南。而江南之地尤為重要,正所謂『蘇湖熟天下足』,雖然有些誇張,但屬於兩浙路的蘇州和湖州確實是漕糧輸出的最大產地。
每一年秋季,趁著秋水高漲,趁著北風未起河流尚未冰封,各地的漕糧便在一個月的密集時間裡經由水陸兩路運抵北方。數以千萬石的糧食分別被運抵隴東大倉、汴南大倉、開封北大倉、洛陽洛口大倉以及洛北含嘉倉等七八處巨型的糧倉之中存儲。這些大糧倉動輒儲糧數百萬石,保證了各地邊鎮以及京城汴梁洛陽等北方大城池關鍵時候的糧食供應。正所謂「糧倉系國脈,民心定乾坤」,這一切都是國家安定,朝局穩定的基礎。
兩浙路杭州城的林家便是參與這場糧食大運輸行動中的重要一員。雖然只是負責兩浙路一路的漕運運輸,但因為處於天下糧倉之地,兩浙路的漕糧數目幾乎占比了整個大周朝漕運的六成。大周朝安穩了一百多年,人口增長的很快,所以每年的漕運數目也在不斷的攀升。開國之處,全國漕糧不過五百八十萬石,但到了現在,慶豐二年的漕運總數目已經達到了一千四百萬石,差點翻了三倍。這當中林家負責運輸的漕糧數目高達八百萬石。
這八百萬石的漕糧,需要動用林家幾乎全部的資源和人力。林家船行所有的船隻,大大小小近一百多艘船都要派上用場。除此之外,還需要租用借用其他商家的船隻,總共需要組織三四百艘船,才能將這八百萬石糧食在一個月內經由運河運抵北方。
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也是不容有失的大事。所以,林家上下在八月下旬便開始了全面的準備。而到了九月初,一艘艘從各州府運抵杭州的漕糧源源不斷的抵達。插著黃龍旗的這些運糧船享有優先進城停靠碼頭的特權,其餘的船隻必須給他們讓路,好讓他們將各州府的漕糧匯集於七八處專用的碼頭上,等待轉運使衙門的檢查之後發布統一調運的命令。
西河林家碼頭上,林伯庸親自坐鎮,看著一包包的漕糧搬運到碼頭堆場上堆放起來。並讓人蓋好雨布,派出專人防盜放火防潮。林家的幾位公子也各自分駐在其他碼頭上坐著同樣的事情。對林家而言,每年的漕運承運是頭等大事,這不僅是從中可得的那些利潤,而是林家能在杭州城商家中獨占鰲頭的象徵。說實話,就受益而言,漕運遠不如林家海船每年出海一趟貿易所得。但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