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後的一個月後,他召見宰相呂中天和樞密使楊俊,告訴他們,自己想要廢除燕雲之盟,不打算再讓那個北方的宵小之國跟自己稱兄道弟,不勞而獲的想法時,呂中天和楊俊的反應讓郭沖驚訝不已。
那兩個自己最為倚重的大臣不但沒有支持自己的想法,而且還對自己的想法覺得難以接受和不可理解。呂中天說了一通燕雲之盟的好處,又說了一通國與國之間誠信交往的準則,又強調了一番國家穩定的重要性,滔滔不絕了半天,其實就是想說一句話:皇上的想法是荒唐的,絕對不能這麼做。
楊俊倒是沒有太過拐彎抹角,他只告訴郭沖,廢除燕雲之盟的契約可以,但前提是做好打仗的準備。遼人不會罷休,兩國必會開戰,而大周是否準備好了開戰?
楊俊說,大周兵馬雖有一百多萬,但遼國兵馬也自不少。特別是遼人的騎兵,數量有三十五萬之巨,強悍善戰,不可小覷。這一場大戰開打,先不論成敗,光是需要準備的物資糧草兵器戰馬的消耗,便是將是一個巨大的數字。楊俊說,自己可以提著腦袋效忠,不惜性命戰勝對手,但前提是,皇上要為自己準備好打仗所需的一切。
大周朝有足夠的物資和錢財迎接這場大戰麼?呂中天給出了答案。沒有!大周國庫存糧存銀都不足,倘若開戰,撐不過數月。
呂中天還告誡郭沖,兩國交戰,勝敗難料。難道皇上當真要冒著滅國之險和遼人交惡?一旦出了差錯,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不保,那將是誰之過?
郭衝起初很惱火,他認為這是兩位重臣對自己這個新皇的不忠誠。然而,當他認真的盤查了自己的家底之後,郭沖的熱情便一下子變得冰冷了。原來自己接手的這個大周國並非如自己想像的那麼強大。強大的外表下其實骨子裡很虛弱。國庫空虛,拿什麼打仗?原來呂中天的話是中肯的,楊俊的話也是中肯的。原來如果打仗,大周並不能保證勝利,而是有戰敗的危險的。而一旦戰敗,後果難以想像。難道自己當真願意為了自己的一個千古一帝的夢而去不顧一切的冒險不成?
他也忽然明白了惠宗當時會急於談和訂立盟約的想法。沒有人能承受戰敗後的結果,沒有人敢拿江山社稷冒險。除非你有絕對碾壓對手的實力,有十足的戰勝對手的把握。否則任何一種冒險都是不值得的。
這不是大周立國時的打江山。一無所有時固然不怕失去,因為沒什麼可以失去。但一旦坐擁四海時,再去冒險那便是愚蠢了。輸了便輸掉一切,贏了不過是錦上添花,這個道理此刻郭沖才突然領會了。
而且,在那之後,郭衝下令的幾次剿滅境內匪徒的作戰也徹底的讓郭衝心涼了。幾次剿匪,調動了大量的人力兵馬,結果除了剿滅了一些小山寨之外,幾處心頭大患一個也沒能拔除。浙東海匪、洪澤湖湖匪、伏牛山山匪,這三處剿匪大敗而歸。震怒之餘,郭沖也感到極度的悲哀。原來大周的兵馬戰鬥力如此之弱,連這些土匪其實都打不贏,還想著跟遼人作戰,那簡直是作死。
登基後的短短一年時間,郭沖快速的從一個滿腦子瘋狂想法,以為自己可以做到一切的熱血皇帝,蛻變成了一個面對現實的人。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比自己的祖先們優秀多少,自己其實和他們一樣平庸,一樣的患得患失,一樣的瞻前顧後,束手無策。明白了這一點,郭沖深深的嘆息和絕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郭沖越發的對自己擁有的這個龐大的國家有了清醒的認識。百年積重,各種頑疾。就像外表華麗的殿宇,廊柱上孔洞累累,牆壁帳幔上灰塵堆積,處處散發出霉味和腐爛的味道。郭沖以前四十多年的成長經歷,也沒有登基之後的短短一年多成熟的快。他很快便認清了現實,明白了國家所面臨的處境。
四年前,恩師嚴世清去世的那個冬天,他見到了年輕時伴讀在旁的夥伴嚴正肅。
兩個人其實已經十幾年沒見面了。自從嚴正肅科舉高中之後,他便再也沒見過嚴正肅。自己當太子期間,嚴正肅在京外當官,當了好幾個縣的縣令以及地方的州官,自己曾經數次為他找好了位置,要他回京為官,但嚴正肅沒有答應。這也是郭沖尊敬嚴正肅的一點。從一起讀書的時候起,郭沖對嚴正肅便有一種敬重和佩服。因為嚴正肅是個坦白真誠之人,從不玩心思,一是一二是二,坦白執拗的有些過分。也許別人不喜歡他這種直來直去的性子,但郭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