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正肅曾在三天內上書十二篇,洋洋灑灑近五萬言,毫不留情的指出了一系列的朝政弊端,以及規避懲罰之策,點了當時朝中九位位高權重的重臣之名。指明道姓的說他們食君之祿不忠君事。那一次朝堂上下無不震動,所有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幸而,先皇為人寬厚,處事也很有方式,巧妙的從中斡旋,既安撫了被點名的重臣,也沒有對方敦孺的舉動進行懲罰。但自此之後,方敦孺敢言敢諫的名聲便為世人所知。方敦孺勤於思考,於事有獨到見解,寫出了長治策國安論諫聖十二思疏等著名的策論文章,且更有詩文詞賦文采絕佳,故而博得美名。很多人都想拜方敦孺為師,但方敦孺卻一一蜿蜒謝絕。所以,當方敦孺收了這吳春來為弟子的時候,自然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方敦孺收了吳春來為弟子之後,可謂悉心教導,愛之如子。當時的方敦孺也才三十來歲,自己也沒有子嗣,幾乎把吳春來當做是兒子看待。吳春來住在方家,吃在方家,簡直就是方家的一員。
二十年前,梁王郭冰和呂中天交惡,開始互相傾軋的時候,呂中天因為吏部侍郎何元慶私自提拔其親眷一案被郭冰安排言官們攻擊,呂中天自請辭相。方敦孺因為名氣人品均為人所稱道,所以進入政事堂,不久後被拜為副相。而吳春來也在不久後的科舉中一舉中的。春闈大考中了二甲十六名,年紀輕輕便魚躍龍門。然而,就在這時候,一切都變了。
僅僅一年時間,接替呂中天的為宰相的老臣馮子岳病逝,正當所有人都以為時任參知政事的方敦孺要執掌宰相大印的時候,先皇卻重新啟用了呂中天。呂中天和方敦孺豈會調和,在政事堂內部,兩人勢成水火。而此時,吳春來扮演了一個極為不光彩的角色.
吳春來科舉之後想要恩師幫他謀求留在京城為官的便利,但方敦孺認為,他應該去京外為官曆練一番,體察民情,做些實事提高自己,將來回京為官方有所作為。吳春來表面維諾,心中卻很不高興。
呂中天當時正和方敦孺較著勁。他很想將這個又臭又硬的傢伙踢出政事堂,但是他又苦於找不到方敦孺的把柄,因為這個人實在沒把柄可抓,他不貪污不枉法不徇私不舞弊,堪稱鐵板一塊。呂中天很是頭疼。就在暗中找方敦孺把柄的時候,呂中天獲悉了方敦孺的弟子吳春來想留在京城卻被方敦孺拒絕的事情。於是呂中天便命人安排了吳春來和自己的一次見面。幾經試探之後,呂中天決定從吳春來身上下手。他告訴吳春來,自己會給他在政事堂安排官職,跟在自己身邊。但作為交換,吳春來必須告訴自己方敦孺的一些不為人所知的事情。這其實便是要吳春來背叛恩師,當自己的臥底。
讓人驚訝的是,吳春來居然欣喜若狂的答應了下來,他依照呂中天的指示,利用在方敦孺府中出入方便的契機找來了方敦孺很久以前私下裡寫的一些詩文。那些都是方敦孺在御史台為官時目睹的都是官員貪腐枉法的案件之後寫的一些詩文,那些詩文中不免會有些對朝廷的不敬之語,但那本就是一種私底下的發泄,卻並不會流傳出去。然而,當這些東西落到了呂中天手中,那便成了重磅炸彈一般。
經過數月的整理,呂中天將整理出的方敦孺的不敬言論呈給了先皇,先皇觀之極為不悅。但其實先皇並沒有打算治方敦孺的罪,因為他知道方敦孺的脾氣。但方敦孺的行為卻讓先皇對他逐漸疏遠,當時方敦孺正力主一項吏制改革措施的通過,呂中天竭力反對,本來先皇已經準備同意方敦孺的意見了,因為此事一出,先皇立刻批覆了兩個字:「不准!」
方敦孺想求見聖上弄清原委,先皇避而不見,只將其映射朝廷的詩文命人送來給方敦孺看,方敦孺見到這些詩文之後才恍然大悟。吳春來倒也不狡辯,自承是自己所為,因為他覺得方敦孺耽誤他的前程,他必須要自己為自己的前程拼搏。方敦孺大受打擊,當即將吳春來逐出門牆,發誓從此不再收弟子。在政務上,因為此事,方敦孺在之後的時間裡屢屢受挫,其所有建議都被駁回,一切想法聖上均不予採納,在政事堂中逐漸成了孤家寡人。
在這種情況下,方敦孺憤而辭官。先皇其實只是想冷一冷方敦孺,挫一挫他的銳氣,命人去安撫方敦孺。但方敦孺卻知道,呂中天在朝中,自己是絕無發揮的餘地,堅決請辭。先皇挽留再三,方敦孺只是不肯,最後先皇也心中不悅,索性准了他的辭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