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監國太子 第265章:貞元二十六年的那場座談會_頁2
只有這樣,法度才算是真正的提高到一個公平、公正、公道的水平線上。
第二個就是兩稅法,這個是唐朝時期施行的稅法,也算是一個仁政。
而如今的大乾其實也和唐朝時期差不多,發展也到了一個鼎盛時期。
有著貞元盛世,到現在,其實有一點兒像是唐高宗了。
大乾的地域面積也和那時候一樣,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等,然後就是管制制度,民生生計等等。
不過嘛。
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自然是執政者的不一樣。
大乾的掌權者是蕭奕,是一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個穿越客。
就只是這一點的不一樣,也就能產生更大的不一樣,比如海商的發展。
僅僅是這一點帶來的變化,就是無可比擬了。
兩稅法,不是說要收兩種稅,而是說,朝廷以前收稅是沒有規劃,也沒有一個時效性,今天下鄉收一次,明天還要下鄉收一次。
然後呢,老百姓今天殺一隻雞,明天是不是要殺一隻鴨,以此來招待一下收稅的官差們?
誰敢在這時候招待不周?
那豈不是直接給自己找不痛快,給自己找麻煩?
而兩稅法,就是一年只有兩次收稅的時間,年初春耕之時收一次,年末秋收之後收一次。
官差們也就一年兩次下鄉收稅,並且還是在促進春耕和監察秋收之後。
老百姓們也就能一次性把好幾個官署的下鄉官差們給招待了。
所以說,兩稅法是一個仁政。
一條鞭法,自然就是一條鞭法,卻又是經過了改良、刪減之後的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為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提出,之後張居正於萬曆九年推廣到全國。
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這是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攤丁入畝,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一次社會變革。
但是一條鞭法最後為何會失敗?
看看這其中的具體做法:清丈土地,擴大徵收面,使稅賦相對均平;統一賦役,限制苛擾,使稅賦趨於穩定;計畝征銀,官收官解,使徵收辦法更加完備。
看起來,確實很好,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收稅的官員們可以另外增加賦稅,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其次,朝廷收的是白銀,而老百姓手中只有糧食,就只能是向糧商兌換,糧商為了賺錢,自然把銀價抬高,把糧價降低,老百姓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可能全部都要拿去兌換,這就是不給老百姓一個活路。
這些問題也就導致明明是一個仁政,最後變成了一個失敗的改革。
然而,一條鞭法乃是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攤丁入畝,蕭奕想要施行攤丁入畝,就必須要用一條鞭法來相輔相成。
至於到時候出現問題,那他就解決問題。
明朝時期,對於官員的監察力度,隨著朱棣之後,自然也就形同虛設。
這就導致再好的政策,落實不到地方的原因。
那大乾呢?
要如何保證百年之後,下下一位帝王,就能是明君,是仁君?
若是叫門天子,又該如何?
然,自古以來,中國就是這個問題底層農民承擔著一切,卻無人正眼看他們一下。
而如今的大乾想要中興,那就必須變法,必須把大框架立起來,再去填充。
不去做。
歷史的長河依然還是那個長河。
做了。
也就有機會讓歷史的長河從此拐個彎兒。
就這樣。
在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太子蕭奕旋即在此處正式下旨,於明日中秋佳節開啟座談會,一連五日,監國太子、尚書、監察御史、錦衣衛將會現場辦公,若有議成,即刻當場發詔,以成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