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爭鋒 第955章 【捨得】
更新:12-08 02:07 作者:大世爭鋒 分類:女生小說
一家企業要興盛,趕上好時候,運氣好,加上掌舵的人沒犯大錯,興許能成事。
在民國,做生意的,只要不是投機倒把,想干一番事業的,都有一道邁不去的坎——洋行。
英國人的洋行,美國人的洋行,日本人的洋行……
從小到一個螺絲螺絲帽,大到輪船汽車,不管大小的生意,洋行都做。像怡和洋行,在蘇州河邊上就有包裝工廠,組裝機械配件,然後出售。想要在如此環境中,脫穎而出,確實不容易。
以至於在民國,除了早期的官辦工業興盛了一段時間,隨著政府在工業上不再投入,整個國家的工業大環境,就一直沒有多少起色。擺在眼前的就是紗廠,紡織工業,歐洲的戰爭結束了,棉花的產量降低,加上各地戰爭不斷,民族資本業將面臨一個很大的危機。首當其衝的就像是大生紗廠、恆豐紗廠,這一類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廠。
如果沒有銀行業的支持,還有銀行公會在政治地位上的提高,這些民族資本集中的產業,將很快成為洋行的眼中釘,首當其衝的成為其要擠垮的對象。
而銀行無法給予■及時的支持,也是這些紗廠最終走向倒閉的原因。
當然這些話,王學謙是不會說的。但是他可以說的有很多,民國本土銀行有很多外國銀行沒有的優勢,比方籌集資金容易,辦事點多,如果整個行業聯繫緊密,那麼外國銀行就很難針對民國的銀行業下手。但同時,民國沒有像樣的工業,沒有足夠的工廠,對於銀行業來說將失去其擴張的機會。
這也是民國的銀行業雖然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中前期。發展迅速,但是整個行業來說,大銀行在工業國家中連小弟弟的都不是。
就像是王學謙當初在紐約收購的第一家銀行,代美商業儲蓄銀行,一家不入流的社區銀行,小的不能再小的銀行,但是這家銀行的資產也超過了500萬美元。
而資產500萬美元的銀行,就算是十年後的民國銀行界,也是一流的大銀行。
尤其是眼下的銀行業,更是混亂。有的經理是留學歸來的高材生,學習的是西方的銀行模式。這些人更加重視行業內部的合作和發展,很少有人會想老子一人打天下的。但是這個時期的民國,還有一些根本稱不上銀行,但在行使銀行職權的機構,比如說錢莊。
想要整合行業,本來就不容易。不僅僅需要一個共同的目標,良性的競爭,還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
好在上海。第一家商業學校已經籌備完成,就等開學了。
馬寅初不情願的當上了這家學校的校長,而銀行公會成了這家學校最大的投資者,每年將投入的資金不少於50萬。招收的學生也從中學中招考。當然學費全免是一個優勢。至少吸引不少學子報考的原因就是,畢業之後能夠在收入不錯的銀行找到職位。
一開始,王學謙也不想這麼幹,因為發展太慢。
學生從學習記賬。到最後能夠勝任銀行工作,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本來想著只要資本充裕,那不是分行遍地開花。生意做遍天下?
可事實,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
就像是被擱置的『漢冶萍』收購計劃一樣,王學謙一開始也想著把這家鋼鐵聯合企業接手過來,然後就能大幹一場,鋼鐵洪流的目標就能實現了。
而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
張之洞當初找英國人來設計『漢冶萍』的時候,是準備這家工廠建成鋼鐵巨無霸的,一百萬噸的鋼鐵年產量,也說得過去。可問題是,誰家百萬噸的鋼鐵公司,附屬的煤礦一年只能供應三十萬噸的?
按照生產一噸鋼,需要一噸二煤炭來計算,漢冶萍的產量也只能在二十五萬噸左右晃蕩,這不是開國際玩笑嗎?
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工人。
沒有熟練的工人,只能自己培訓,招工也不容易,民國可沒有什麼技校、中專什麼的。技術人員,要麼身份高的嚇,甩出的『派斯』要麼是伯明罕大學的學位,或者是芝加哥大學的碩士。
這樣的人,放在車間裡屈才了,放在研究所,根本就用不了多少。
還有一種就是連數都數不明白的農民,倒是有把子了力氣,可一說到技術,開口就是一句外語:「你說了個啥?」
說了也等於白說。
其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