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之影 第四十九章 國王的命運
亞瑟自由自在的走在倫敦的大街上,因為今天他穿著便衣,所以終於可以慢下腳步看看與往日不一樣的風景。
根據皮爾爵士下達的最新任務指令,鑑於倫敦各地愈演愈烈的抗議示威及大規模集會活動,蘇格蘭場所有警區都選出了一部分經驗豐富的警員,並委派他們便衣進入各個集會場所進行秘密執勤。
這倒也不怪皮爾爵士反應大,因為像是『要求議會改革和擴大選舉權』這樣的活動也不是第一次了。
而英國第一次爆發如此大規模的要求議會改革運動,正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
就像皮爾爵士在內務部文件中強調的那樣——每次法國革命都會在英國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激發了英國下層人民極大的政治熱情,它改變了很多英國百姓自光榮革命以來的固有觀念,讓他們意識到了原來政治不止是大人物的私人事務,黎民百姓同樣有資格參與。
首先對舊有觀念發起衝擊的是設菲爾德憲法知識會的重要成員理察·普賴斯牧師。
他在一次紀念光榮革命101年的活動中發表了一篇名為《論愛我們的祖國》的布道,其中提到了一個對於後續改革運動至關重要的觀點——光榮革命的最重要遺產是人民有權選擇自己的政府,並可以隨時撤換它。
但這一觀點立刻激起了輝格黨文膽艾德蒙·柏克的激烈反駁,柏克發表出版了《法國革命感想錄》一書,並在裡面提出了他的看法。
——光榮革命的原則不是變革,而是恪守傳統。傳統維護了社會的存在,因此是社會的基石。法國大革命正是因為破壞了傳統,所以才將法國引向了崩潰,英國不能步法國的後塵,它必須維護傳統,保障國家的安全。
而在柏克占據上風時,托馬斯·潘恩出版了《人權》與柏克進行交鋒。
潘恩在書中強調,每一代人都有權力選擇自己喜歡的政治制度,其先輩無權決定。選擇政治制度是英國人生而有之的天賦人權,英國人為保衛這個權利應該戰鬥到底。
但在現有制度下,勞動者被剝奪了這個權利,因此造成了他們的普遍貧困。只有恢復他們的權利,才能將他們從貧窮當中解救出來。
潘恩的《人權》一經出版,在一年內便突破20萬冊的銷售量。
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一系列主張改革的民間組織被建立了起來,類似『設菲爾德憲法知識會』和『倫敦通訊會』這樣規模達萬人的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一切都使得英國政府感到極為驚懼,他們認為這些組織的出現是革命的前兆。
於是本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準則,英國當局迅速逮捕了倫敦通訊會和設菲爾德憲法知識會的重要成員,並以叛國罪的名義對他們進行起訴。
倫敦通訊會主席馬格羅特和傑拉爾德最終被判流放十四年,但其他大部分成員則被陪審團以證據不足宣判無罪釋放。
而隨著法國大革命的失敗,議會改革運動也隨之陷入低谷期。
但是從前記憶依然存在於議員們的腦海里,這也由不得皮爾爵士不謹慎應對。
畢竟經過這幾十年的驗證,托利黨已經證明了,單純地運用暴力手段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威靈頓公爵和皮爾爵士雖然反對議會改革,但他倆也同樣堅定地認為應當儘可能少的使用武力解決問題。
儘管這一觀點看起來十分矛盾,但確實是威靈頓內閣的現行政策。
他們寄希望於過段時間英國公眾能夠將議會改革的事自行遺忘,而不是採取暴力手段鎮壓集會。
但就亞瑟這兩天的觀察來看,威靈頓公爵和皮爾爵士的算盤應當是落空了。
因為這一次摻和在議會改革中的人,可不光有人微言輕的工人群體,還有輝格黨、大批教士以及托利黨坎寧派與極端派人士。
就亞瑟目前觀察到的局勢來看,幾乎倫敦上上下下所有階層都在主張議會改革。
雖然他們想要改革的目的或許不同,但至少行為是一致的。
「不論是好是壞,改革總有一定的幫助!」
「我們要求擴大選舉權!」
「威靈頓下台,他就是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