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霸主 第九章 聯合造船
更新:01-16 04:47 作者:月影梧桐 分類:軍事小說
4月27日,阿德里亞娜和部分人員登上聯合航運的新客輪離開了紐約港,這是聯合航運所謂跨大西洋標準船舶建造中的第一代產品,簡稱聯合輪或標準輪。這一代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通用性,客輪和貨輪使用同一種船體、龍骨、底倉、發動機和鍋爐,連外形數據尺寸也基本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功能區別。
如果有穿越者駕到,一樣就可以看出聯合輪與歷史上美國的自由輪、勝利輪採用了類似的建設思路——基於標準化的建造模塊,同時可儲存大批預製構件,船廠直接利用這些預製構件進行安裝,便於在特殊時期下進行快速建造。
整條聯合輪排水量1.5萬噸,採用蒸汽輪機燃油鍋爐作為動力——現在義大利擁有歐洲最大的燃油資源,自然可以可勁造。最高航速18節(實際18.6節),滿載貨物在12節時最遠續航能力為1.4萬海里,這要求其實超過了大多數貨輪——這時代的客輪、貨輪最高速度大體不超過15節,別看多了這3節,要付出一大堆成本,很多人認為聯合航運搞18節純粹是浪費,是瞎折騰。可誰又能清楚,這是孔蒂尼準備在要緊關頭改為護航航母的必備套路呢?
既然說是大西洋型貨輪,那自然進入印度洋和太平洋也沒有問題,所以給聯合輪的續航能力要求就是可以從義大利出發,經過地中海穿越蘇伊士、馬六甲海峽抵達在中國天津的義大利租界都不用中途補給加油——實際上深圳特區也好、聯合碼頭也罷都有配套的的設施可以補給,之所以要強調不補給就直運,顯然是要規避什麼東西,唯一的解釋就是貨輪上的商品
這樣的標準貨輪一共下了4艘訂單,將與標準油輪形成互補,但短期內的建造數量都不多,且分散在多個造船廠進行——不是孔蒂尼不需要大規模,而是目前時機還不成熟,只有等到危機全面爆發時,大規模的建設訂單才會成為船廠救命稻草。
不過與自由輪、勝利輪建造快速、整體周期不過10-12個月相比,聯合輪速度要慢得多,在各方面全力保障衝刺之下,用了20個月才造出一條,這已被看成是義大利造船業前所未有的大突破了,所以鬱悶的孔蒂尼也只能繼續忍,要求下一批建造時間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壓縮到18個月——這讓人聽了都是一陣汗顏,可誰又敢忤逆總裁的意思呢?
現在聯合集團控制了義大利一半的大型船廠,還能通過海軍訂單影響另外一半,要麼你乖乖滾去小船廠坐吃等死,如果還想待在大型船廠,總裁魔爪你是避不開的——總裁不會和普通員工過不去,相反所有員工都希望聯合集團能來管他們的企業,這不但意味著源源不斷的訂單,還意味著優厚的報酬和不錯的福利待遇,但那些自以為有點地位和能力的高級管理人員和資深設計師卻很難受,要麼照總裁說的辦,要麼滾蛋,說清撒潑的套路沒有半點用,實際上就意味著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頗有「官不聊生」感覺。
之所以進行這種高壓,是孔蒂尼對義大利造船業的毛病看得很清楚:設計一流、材料二流、速度三流。在主要大國中義大利建設軍艦的速度比較慢,與其說是國家實力不足、財政不足,倒不如說是義大利工業體系和管理規範出了問題——小批量建造過於追求個性化與風格,平時施工又流於表面,效率不高,導致速度快不起來。所以他必須在管理和作業效率上下功夫,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打散重組,讓德國工人、德國設計師和工程師們進場。
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德國人監理管理義大利工段,義大利人監督管理德國工段——德國伏爾鏗船廠收入聯合船廠麾下後,這樣的交叉互換更為頻繁,義大利人的作業效率和認真勁就能跟著上來了,事實證明義大利人不是不能提高效率,只是以前管理太松,現在有德國這個對比器,很容易出效果。
除了管理規範,技術規範也在加緊調整。義大利型號多是有體制原因的,一方面是因為義大利造船廠多且規模不大,大家各自為戰達成不了一致;另一方面是大家都有設計師挖空心思想要搞些不同尋常的東西來顯示自己的能耐,以至於千奇百怪的設計都有,幹得好當然漂亮,幹得不好就是大型小白鼠——全世界只有義大利人最喜歡這麼標新立異追求設計感。孔蒂尼一直認為這種做法很操蛋,時裝當然要這麼玩,那些東西每季都要更換,不設計如何能撈錢?可飛機、軍艦、坦克那是要用很多年的,總是這麼折騰換誰也受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