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 第二十七章 衝動了衝動了
等到新谷曬乾,打揚入倉之後,秋天已經到來。據孫元所知道,明朝末年乃是小冰河期最嚴重的時刻,如果是在後世,八月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時候,可現在吹過來的風卻讓人感覺冰冷刺骨了。
看了看身上單薄而破舊的棉衣,孫元忍不住苦笑一著瑟縮了一下肩膀。他也是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小白領,耐寒冷能力不錯。可遇到江南這種濕冷的天氣,還是有些挺不住,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得濕漉漉的,好象是繡掉了。
為了抵禦寒冷,就只能不住地動。
終於到了晚糧的時候,一般來說,大明朝的皇糧國稅分為夏賦和秋糧兩種,夏賦是在麥子成熟季節,而秋糧則收黃谷。其中秋糧尤為重中之中,幾乎占明朝整個財政收入的一大半,至於商業稅,崇禎皇帝在打倒大太監魏忠賢之後,被地主和官僚們一通忽悠,早就徹底免除了。
北人騎馬,南人坐船。如皋位於長三角的核心區域,水網河岔縱橫分布。這次去縣城完稅,孫元就和同村的二十多人各字劃著小舢板,載了新收的穀子出發去縣城。
因為不放心兒子,孫李氏還是跟孫元一道進了城。其實,孫元經過這段時間的鍛煉,身體比起以前也好了許多。加上愛溺兒子,每餐都能見到葷腥,孫元的胸口和胳膊大腿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肌肉,能夠輕鬆地扛起一個大麻包。
這叫他很是吃驚,要知道,即便是在現代社會自己身體健康的時候,也比現在強不了多少。可見力氣這種東西,只要你可能吃苦,堅持上半月就能練出來。
自己現在的力氣在村子裡還算是最小的,甚至還比不上一個普通的農家婦人。即便是母親這麼大年紀了,也能輕鬆地挑兩百斤擔子走上十幾里路。
如皋的官倉在西門和東門各有一座,泉水凼的鄉親們納糧的官倉只是東門糧倉。
這地方原來是一座火神廟,據說在天啟初年受了火災,廟中的幾個道士也在那一場大火中死了個乾淨。大約是看到這一片廟宇地方甚大,又靠著小河方便運輸。於是官府就將這地方徵辟出來,修了一大片倉庫,做了官倉庫。
到現在,雖然已經過了幾十年,倉庫的圍牆上還依稀能夠看到過火的痕跡。
孫元和同村的鄉親一道將小船搖到倉庫門口,一一過秤,領了一張憑條,算是將今年的秋糧完了。剛開始的時候,他想起後世史料上的記載,還擔心衙門的小吏搞鬼剋扣斤兩,卻不想,一切都相當的順利。
交完皇糧過稅之後,大家心中都是高興。有人說今年也是運氣,官家收糧的斗還不算大,也沒使勁淋尖踢斛,如此我等起碼節省了好幾十斤糧食。真是火德星君保佑啊,咱們等下可得給星君上幾柱香。
聽到他的提議,眾人都說好,一聲喊,都朝糧倉的東北角走去。
說起淋尖踢斛,又想起相關史料上的記載,孫元忍不住一陣好笑。至於火德星君保佑一說,他內心中也頗不以為然後。淋尖踢斛這事實際上乃是地方縣一級衙門盤剝百姓最常見的手段,老百姓交納糧食時,官府用個大斛做量器,百姓將糧食放進斛里,再稱重,計算自己完成的糧食份額。谷堆要按尖堆型裝起來,會有一部分超出斛壁,然後由倉斗級用腳踢上幾腳。這溢出來的穀物,自然要裝如官吏自己的腰包,不許納糧人掃回去。
實際上,進縣城之前,村中百姓早就準備好香蠟紙錢,就連孫元的母親也不能免俗。見大家都過去燒香,孫李氏也叫孫元跟自己一道過去。
孫元對此事本不以為然,他畢竟受了多年的唯物主義教育,早已是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笑了笑,正要拒絕。可轉念一想,自己連穿越這種事情都能碰上,可見這個世界還是有不為人知道的神秘力量的存在。
一剎間,已經成型多年的世界觀動搖了。
就點了點頭,和母親一道朝東北角走去。
據母親說,糧倉東北角本是火神廟大殿的位置。雖說經過一場大火,將整座寺院燒成白地,可說來也怪,火德星君的影子卻印在了牆壁上面,這不是神仙顯靈又是什麼?
所以,每年完秋糧這一天,百姓都會過來祭拜。
聽她這麼說,孫元倒是來了興趣。
到地頭一看,卻見靠東北角的那堵牆壁上有一個高大的人影卻依稀可見,在一片淡淡的黑色中顯得醒目。
孫元低頭一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