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五一零章 盯上徽商
朱由校倒也能理解,出門帶個一線明星和帶個三線明星的吸睛程度自然不可相提並論。
無視了這些人的目光,朱由校臉上帶著笑容直接邁步走進了皇家書院。
雖然眼前的這一幕並不是朱由校所希望的,也不是他想看到的,但是無所謂了,今天到這裡來就要保持一個開心的心情。
事情很快就會處理。
朱由校的目光雖然沒有看這些人,但是這些人卻都在看著朱由校,甚至有人開始向四下打探,想知道這個人究竟是什麼身份?
只不過沒有人認識朱由校,一時之間也沒人知道朱由校是什麼身份。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方不明身份,看起來排場不小,一看就是身份不尋常,自然沒有人跑上來找事。
朱由校也樂得自在,帶著人在揚州的皇家書院裡面溜達。
說起來,揚州的皇家書院的環境非常好,建造的時候肯定是花了大價錢的。
不過這個也應該,畢竟這裡是揚州的鹽商建造的。在大明,什麼人最有錢?
也就是他們這些鹽商了。而且這是他們用來收攏人心的地方,自然是要捨得下本錢的。雖然現在歸了朝廷,但是地盤和建築還是他們的。
一邊向前走,朱由校一邊看向身邊的魏長生問道:「這裡當初書院改革的時候,有沒有鬧出什麼事情來?他們就那麼願意交出來嗎?」
「回陛下,他們很配合。」魏長生連忙說道。
雖然魏長生不知道為什麼,可他卻知道陛下這麼問是什麼意思,所以他就直接把結果說了出來。
不過在這件事情上,魏長生實在是沒有什麼發言權,那個時候他也不過剛到揚州,對於揚州的很多事情,他都不清楚。
別說上面的事情了,下面的事情魏長生都還沒摸清楚。高層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他能夠打探的,他只是知道一點點基礎的情況。
當時,朝廷的人來了之後,揚州的這些鹽商非常痛快就答應了下來,直接就把書院獻了出來。
事實上,他們非常配合,而且在改革的過程當中,無論有什麼困難他們都會幫忙;甚至在沒有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主動找一些事情做,讓書院改革之事變得非常順利。
魏長生當時還沒感覺到有什麼,畢竟那個時候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鍛煉,加上在揚州待了這麼久,對揚州的上上下下也足夠了解,魏長生已經嗅到了其中的不同尋常。這裡面肯定有什麼他不知道的事情。
朱由校點了點頭問道:「那你知道在這裡面做主的是誰嗎?」
魏長生知道皇帝要問什麼,說白了就是問這些鹽商之中誰說了算。
魏長生說道:「回陛下,在揚州這個地面上,最大的鹽商一共有三個,一個是山西的王家,祖上就是做食鹽生意的。」
這個山西王家,朱由校很清楚,其實就是當初三邊總督王崇古他們家。他們家一門好幾個兄弟,做官的也不少,把持了整個三邊地區的市場。
要知道,當年大明建國的時候,那些地方駐軍的人都是要運糧食過去的。朝廷自己來損耗大、效率低,於是就交給了商人。
當時就有了很好的一個政策,商人把糧食送過去,在守軍那裡換取鹽引;商人拿著鹽引回到地方的鹽場買鹽,然後再賣掉。
在這個過程當中,朝廷得到了賦稅,邊關的將士得到了糧食,鹽商得到了鹽引賺到了錢,屬於一個三人贏的局面,這是當時朱元璋制定的政策。
可人都是貪心不足啊,鹽商們可不想這麼幹,運送糧食過去太累了。於是他們想到了第二個辦法,在邊關弄了一大片土地,找人在那裡耕種,每年把糧食直接收割了給邊關的將士送過去,然後商人拿著鹽引去買鹽。
這個行為促使了邊關的人口大增,土地也得到了大開發。這就是當時的商屯,效果很好。
可是後來鹽商們還是不滿足,這實在是太浪費時間了,利潤也小。所以他們又幹了另外一件事情,鼓動官員和朝廷,讓他們直接用銀子買鹽。
說白了就是不管邊關的那些將士了,我們也不給邊關糧食了,直接給朝廷銀錢。
這些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