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十六章【唐明皇16】
更新:08-29 09:01 作者:朝月清風 分類:軍事小說
張說再接再厲,提出下一個建議,他說:
張說於是裝出好人的樣子,對張嘉貞說:
「我們倆同朝為官,雖然有些政見不合,畢竟是因為立場不同,無可厚非。今天這件事的相關資料已經被呈送到御史台,很快就會有人出面彈劾,到時候你很可能會被牽涉其中,不如明天你就素服(穿白衣,表示自己有罪)面聖,在御史彈劾前先自首,這樣可以減輕你們兄弟倆的罪責。」
張嘉貞一下子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就同意按照張說說的辦,果然皇帝減輕了兄弟兩人的罪責,張嘉貞被外派到幽州(今北京市南方)去當刺史。
張說這下「當鬼還抓鬼」,自然十分高興。在扳倒張嘉貞後,張說不久就當上中書令,在名義及實質上,都成為首席的宰相,短期已經沒有人來挑戰他。
再談到宇文融,他在「檢田」「括戶」成功後,不但官升數級,而且一下子就成為朝中群臣人人欣羨及側目的對象,這一點,張說是看得到的。
但張說這時候並沒有把宇文融放在心上,因為張說骨子裡根本就瞧不起宇文融。
首先,宇文融連科舉都考不上,對張說這個應舉中式第一(相當於考了狀元)的人來說,根本就是個暴發戶,只不過憑著能幫皇帝撈幾文錢才做上五品官的位置,何足道哉?
這種心態就像北大清華的高才生,看到民辦大學畢業的人,骨子裡自然就會有抹不去的優越感一樣明顯。
另外,從實際的層面來說,張說此時也需要於文融的配合。
前面提到,張說提議裁減邊防軍二十萬,然後把府兵改稱募兵,得到精銳衛軍十三萬。
以簡短的算術來看,減掉二十萬邊防軍,衛兵募集十三萬,少養七萬士兵,這樣國家負擔似乎減輕了?
實際上,賬不是這樣算的!減掉的二十萬邊防軍,是徵召來的,不打仗的時候,國家是不會供應軍餉的,他們要自耕自足,國家花不了太多錢。
而募集的十三萬士兵,可是貨真價實的職業軍人,他們要吃飯,要軍餉,連武器裝備馬匹,都是要由國家供應,而原來的府兵,這一切都是要自備的,這可不是我瞎說,同樣看木蘭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可見都要自備,至於為什麼沒有買刀槍,買弓箭,我猜花家老爹原來就有吧!
所以說,張說的這個建議,雖然減輕了軍籍戶的負擔,但國家財政的支持肯定是增加不少的。對此,也許皇帝李隆基當下不是很清楚,張說自己肯定心知肚明。張說自己挖了這麼大的一個錢坑,當然需要宇文融的配合,來幫忙補坑。
所以張說此時決定對宇文融採取表面拉攏,暗中防範的策略。
(連載更新)
張說的做法是,他讓自己的親信李澄到宇文融下面當判官,協助宇文融執行括戶的的政策。一方面示好宇文融,一方面其實也是在宇文融那兒安了一根釘子。這個李澄是誰呢?是張說妹婿的女兒的老公(關係好像有點複雜,但也很容易理解啦!),而且張說在當天兵軍節度大使的時候,這個李澄就在其幕下,因此可說是比較鐵桿的心腹。
對宇文融來說,除了來自源乾曜的支持,皇帝的支持,現在連張說也支持他,當然是高興都來不及,而且這個李澄確實很有才幹,又有實務歷練的經歷,宇文融是愛才之人,所以也對李澄委以重任。
開元十二年的閏十一月,朝廷決議要在次年的十一月,也就是一年後,在泰山封禪。泰山封禪一事自秦始皇開了頭後,歷代君王,只要自覺有了一點小成就後,就想要這麼搞上一回。即使是賢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免俗,李隆基當然更是無法抵擋封禪的誘惑,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來了。
眾所周知,封禪是一件事務繁雜,勞民傷財的大鳥事。為了確保整個計劃的順利進行,首席宰相張說被任命為「封禪使」,總管整個活動的所有事務。但因為負者管錢的戶部處理事情不當,「支度失所」,讓皇帝十分不滿,兩位戶部侍郎楊瑒及白知慎雙雙中箭落馬,下台一鞠躬。
封禪是李隆基登基以後夢寐以求的盛事,自然不容許有人搞砸,而且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件事給辦好,所以他做了一個決定,讓宇文融兼任戶部侍郎,並擔任「封禪副使」,他相信這樣一條龍的權力,加上張說宇文融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