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二十九章【文治武功】
更新:08-07 21:53 作者:朝月清風 分類:軍事小說
在歷史學家那裡,隋煬帝楊廣是一個被貼上亡國暴君的標籤、遺臭萬年的皇帝;而唐太宗李世民則是一位頂著千古明君的盛名、為歷代歌功頌德的皇帝。
兩人看似遙不可及,但實際上,隋煬帝曾經離成為唐太宗那樣的盛世賢主非常近,在文治武功方面,隋煬帝的能力也並不遜於唐太宗。一樣英姿颯爽的青年英主隋煬帝年少時就展露出過人的軍政才華。
年僅20歲時,他被父親隋文帝楊堅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一舉平定偏安江南的南朝陳國,結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據的混亂時代,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統一,可謂意氣風發。
唐太宗也是少年英主,自幼就通曉軍政之事,並施計巧逼父親李淵於晉陽起兵,舉起反隋大旗,並一直擔當唐軍南征北戰的主力軍,對唐王朝的建立與發展立下了開創之功。
而且,隋煬帝還有比唐太宗更勝一籌的創舉。他剛當上皇帝就不遺餘力地開始了開鑿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等規模巨大的工程。
這些工程雖然有濫用民力、過於奢靡鋪張之嫌,但是對中國南北的溝通,對中原統治的鞏固,對中國經濟重心由關中到中原再到南方的轉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力,體現了隋煬帝的遠見卓識。
影響中國千年的科舉制也是隋煬帝的創舉。科舉制雖有天然弊端,但是其重視才學而不重門第的選官方式,給下層知識分子提供了參政的機會,極大地擴大了封建國家的統治基礎,對封建王朝的興盛與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唐太宗在創舉方面就相對有所欠缺。
他做的只是將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等隋代制度進一步完善,合併州縣,整修隋朝荒廢的水利事業,力促農業發展等休養生息的事業。旗鼓相當的開疆拓土之功
開疆拓土是隋煬帝一生的事業。他一登基就舉兵大敗契丹,隨後,又攻滅了吐谷渾,向西開拓了數千里疆域,將今天的青海省大部納入中原王朝的正式行政區劃中,完成了以往中原帝王從未實現的事業。
此後,他親率大軍遠赴河西走廊的大漠邊關張掖郡進行西巡。這次西巡在歷史上絕無僅有,隋煬帝也成為歷代中原帝王抵達西北最遠的一個。這次西巡威震邊疆各國,使其紛紛臣服。
直到隋朝即將滅亡的前夕,仍有為數眾多的藩國臣服於隋,可見當時威力之盛。
唐太宗則完成了對突厥的決定性勝利,不過,唐太宗並沒有像隋煬帝那樣,一味地採用武力征服,而是對邊疆民族實行民族自治、和親、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等安撫政策。這也使他獲得了邊疆民族的更大尊崇,並獲得了「天可汗」的稱號。
這也體現了隋煬帝和唐太宗的區別,雖然唐太宗拓疆不及隋煬帝,但其在政策上的智慧勝出一籌。
隋煬帝與唐太宗的差距隋煬帝之所以沒能成為受世人景仰的聖君,要從唐太宗最為後人推崇的知人善用、納諫如流說起。
正因為唐太宗的善於納諫,他的身邊才有大批諫臣、能臣湧現,這也體現了唐太宗作為政治家的博大胸懷,放寬言路,利於進取。
隋煬帝在歷史上留下的卻多是嫉賢妒能的故事。其實,隋朝歷經隋文帝開皇之治的開明統治之後,能人志士很多,但是隋煬帝對朝中賢臣心懷忌憚,只是一味嚴防位高大臣的膨脹。
他認為朝中諫臣只是想通過進諫博取政治名聲,對其極為反感,稍有不順就會以各種藉口將其治罪。言路的堵塞讓皇帝難以準確了解下情,使其種種舉措都建立在不適當的民情、民力之上,因此招致民怨沸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難以承受的國力之傷隋煬帝只是隋朝第二代皇帝,雖然經歷上一**皇之治的盛世,但是這個剛剛結束幾百年大分裂的王朝,還太年輕,雖然隋朝的國庫已夠豐盈,但是這個王朝還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在人力、物力、軍力、人心向背上的積累還遠遠不夠。
隋煬帝顯然沒有考慮到長期戰爭對社會帶來的破壞力和民眾的承受力,就像一個無知的「富二代」一樣,仰仗著上一輩積累的巨大社會財富,從一登基就肆無忌憚地進行無休止的戰爭。
的確,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而來,大隋的江山越來越廣闊,但是大隋短暫積累的國力,卻難以承受戰爭之重。
曠日持久的戰爭讓大隋的子民陷入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