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貴公子 第二百五十三章:萬歲
更新:09-15 20:23 作者:上山打老虎額 分類:軍事小說
李世民笑著看這老婦。
這是李世民難得展現出來的笑容,帶著真誠以及親和。
以至於身後的許多人心裡都不由地鬆了口氣。
李世民對這老婦道:「此處地勢低洼,若是遇到了洪水,泄洪也先泄此處,至於河堤,自然是要修的,可現在都開春了,這高郵的百姓們,難道不需耕作嗎?若是耽誤了農時,是要餓肚子的啊。」
老婦起初聽到李世民是皇帝,心裡已緊張萬分,可李世民說起話來,倒是沒有原先的凶神惡煞了。
此刻聽到皇帝關心自己的生計,一時百感交集,只不斷地點著頭:「這話在理,這話在理。」
李世民感慨道:「平日老人家除了做針線,還需做什麼農活?」
「什麼都干。」老婦道:「其實老身家境並不差,死去的男人,總算還留了幾畝土地,除了做針線補貼家用,農活也要乾的,在我們那兒,有一個姓周的大戶,偶爾也幫他家照料馬匹,也會賜一些糧食,除此之外,倘若誰家有婚喪的事,也去幫忙,總不至完全斷了炊煙。皇帝是個好皇帝啊,這般體恤我等百姓,有這樣的皇帝,民婦便覺得日子好過了。」
老婦說到此,竟真的哭了。
李世民聽著更難受了,這叫什麼好日子過,京里某些人,隨便吃一頓飯,也抵得上你辛苦勞作一年了。就說那鄧氏,哪怕拔一根毛,也夠你一輩子無憂了。
這樣一想,李世民非但不覺得這老婦的話悅耳,反而心裡更是沉甸甸的,一時竟是無言。
站在一旁的陳正泰也不禁臉微紅起來,其實他早料到貞觀年間百姓的生活很悽慘,這一點在二皮溝,也不是沒有見識過。
只是萬萬料不到,貞觀的所謂盛世,比他想像中還要低。
這可是已經開始完成開發,漸漸富庶的江南之地,而揚州更是首善之地,說是最富裕的地方也不為過,可眼前所見,實是觸目驚心。
可是唐初時,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太多史料,對於老婦這樣本該是最龐大的群體,記錄並不多,那在史料中閃耀的,恰恰是那些王公顯貴,是才子佳人。
尤其是文藝作品中,這樣的記錄,就更加少見了。就算偶有幾句憫農詩,也不過是寥寥幾筆而已。
陳正泰只依稀記得,真正開始出現大規模描寫尋常百姓詩詞的,卻是再安史之亂之後。
那個時候,安祿山席捲河東和關中之地,而唐玄宗卻是直接放棄了長安,選擇了前往蜀地避難。
一時之間,大量的世族不得不開始逃亡,原先錦衣玉食的生活化為了泡影,一批掌握了知識的世族子弟,也開始顛沛流離!
此時,他們的境遇,竟和尋常的百姓沒有什麼分別,於是在這逃亡的過程之中,當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朝不保夕,與這些小民們無異時,在內心的悲憤和世事的無奈背景之下,大量關於底層百姓生活的詩歌方才出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杜甫,杜甫也是出自名門望族,他的母親源自於博陵崔氏,他年輕時也作了許多詩歌,這些詩歌卻大多豪邁,或是以詩詠志。
可等到杜甫遭遇了安史之亂,開始逃亡時,真正開始接觸到了底層的百姓,詩歌的風格便開始出現了變化,對於底層小民的同情,才開始大量出現在詩歌之中。
其實杜甫所過之處,並不是戰亂之地,畢竟安史之亂的戰爭地點,只局限於關東和關中的局部區域。
那時候,大唐極盛時期的開元盛世相去也不遠,可是百姓們的生活,無論是開元盛世,還是安史之亂這個時期,本質上並沒有過多的變化。
而從大量的詩歌來看,哪怕是大唐最盛時期的開元年間,尋常小民的困苦,也遠超人的想像。與那開元盛世相比,此時的貞觀年間,大唐初立,戰亂也剛剛才平息,這等可怕的貧困和小民的朝不保夕,就更加無法想像了。
古人所謂的盛世,不過是掩蓋在簿冊之中人口增加的,少有兵禍的表象之下的殘夢而已!
長安與揚州城中的繁華如錦,與絕大多數人沒有關係,飢餓依舊沒有斷絕,病死仍然是常態,人命也仍為草芥。
李世民此時露出一絲笑意,只是這笑帶著勉強,還有自嘲,口裡道:「朕若是好皇帝,何至爾等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