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生意人 第二百八十九章 李之的打擊決心
更新:02-27 00:43 作者:素布可奈 分類:軍事小說
顯然李之這番形容,很合老明王此時心境,直樂得他合不攏嘴:
「有你這番話就好!可不是我這個便宜爺爺故作高深莫測,而是因為,至少目前沒有人能理解其中更深層面內涵。你以為一個一國之君是那麼好當的?皇權核心層面鬥爭,遠比世間是更加風譎雲詭,能在此環境裡一保皇權在握幾十年之人,哪一個不是絕世聰睿之輩?所以,當今聖上想要刻意隱藏之事,世上又能有幾人輕易猜得透?」
明王對自己父親的話深以為然,「並非只有憑藉超凡才能與智慧奪得天下的開國帝王,才具有萬乘之才,成為萬乘之君,完成一次朝代的生死輪迴。有時候維持並以此向前跨進一步的國富民強,除了敏銳政治觸覺與聰明才智之外,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律把持、戒驕戒躁,他們才能功成名就,與開國皇帝一起名垂青史。」
李之心下卻不有些不以為然,在他之前認知,以及歷史記載,唐高宗可是個飽受詬病的不明之君。
其早在還是太子之時,就與大他四歲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駕崩後,武氏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此女卻乘機挾媚道蠱惑了唐高宗,受召納為其昭儀,重新出山。
而武則天的回宮,從此令隨後的歷史都產生巨變,此人的詭詐陰險,誣陷當時太后王氏與其母魏國夫人柳氏,引高宗下詔廢黜王氏、蕭淑妃皆為庶人,囚禁於宮中,王氏同母兄、蕭淑妃族人全都流放於嶺南。
接下來的廢王立武,改換皇后問題,已超出皇帝家務事範圍,高宗舅父長孫無忌、參與過太宗很多軍政大事決策,被太宗視為忠烈之臣的褚遂良,均因反對被高宗先後貶官。
高宗敢冒違先帝之命風險,打破士族勢力威脅,直接掌握政權,正是他不願任人擺布,敢作敢為的具體表現,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這種膽量和作為的。
但從此因為武則天,李姓皇族幾乎就此被從中國版圖上抹殺,在李之看來,高宗也就是在久病不愈後,武則天進一步掌握政權,她一方面排除異己,掃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礙;一方面又組織力量,培植私人勢力,為自己進一步掌權做準備。
眼看得武氏一步步勢大,高宗才有時間反省這一切,繼而真正逼迫他本該有的強大智慧與帝王謀略,儘管為時已晚,卻也確有相當政治才能,同樣是勿庸置疑的。
早在七年前,高宗朝政主要假借與武氏共同商議處理,但仍掌握實權,巧施妙手,令武后的支持者李義府、許敬宗等先後倒台。
武后政敵及家屬拜相,王廢后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擬定《內訓》和《外戚誡》壓制武家人興風作浪。
武后對此皆無可奈何,才有的隨後藉由出走洛陽,竭盡全力打造自己的勢力,為將來篡位謀取皇權打造堅實根基。
因而李之對於其的救治,更多出於自身很發展考慮,觀高宗堪稱悽慘的後半生,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就是他對高宗最真實的評價。
但旁人沒有他先知先覺能力,並不知重症加身的二十一年來,高宗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各方面巨大攻擊,都與武則天有極大關係。
故此,他們對高宗的認知,遠不如李之更洞悉其中。
不過李之並不想表達出來,蓋因高宗總算是迷途知返,並為唯余兩名皇子布下目前他所能動用的一切。
李之樂於做他棋子,而高宗也確實對他不薄,其人更因自己的出現,為他抑制住巨大病痛折磨,才有精力將慮及多年計劃一一布置下來。
所以說,此時的李之不想,也不忍揭穿他一切,姑且就任由旁人怎樣看待這位病在膏肓的老人,他只需做到能讓自己岳父,以及明王府之類的親近李姓皇族,安然躲過武后打擊、迫殺,才是他最應該做到的。
不僅這些朝代興衰存亡的主觀原因,他還能夠清晰地辨識出歷史發展基本脈絡,用句更時髦的話說,如今的李之,可是一如高鳥俯瞰,河山盡收眼底。
老明王顯然把李之這段時間的沉默,視作了自己父子倆的話,給他帶去深層次的客觀理解。
於是他笑道:「正如那一柄尚方劍,聖上能將一卷空白特詔將由你手,並且不避著二位皇子,至少說明他是在借用如此方式,來告誡並暗喻二人,因此聖駕移尊洛陽,你在長安城的發展暫時不會有障礙。」
明王接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