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4 章 李治覺得自己比秦孝公英明
自從瑞春當上了百騎司的大都督之後,李治的耳目明顯清明了很多。
被砍頭的左春也不是不忠誠,只是在百騎司大都督的位置上待久了之後,難免會生出很多人情世故來,有時候,這些人情世故是在工作中與人結交的,有一些,則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交易,時間長久了之後,這種事越來越多,最後就讓百騎司作為皇帝耳目來說,就沒有那麼靈敏了。
人情世故對於百騎司這樣的單位來說,就是耳屎,眼屎一類的污物,雖然不至於讓人耳聾眼瞎,終究會有一些妨礙。
李治對於百騎司的整頓其實早就開始了,到了最後,左春等一干百騎司高層反倒成了阻礙,因此上,李治就讓瑞春殺了左春取而代之。
目的很明顯,他就是想要讓瑞春這個左春的徒弟明白一件事,百騎司只能聽命於皇帝,也只能由皇帝這麼一個主人。
殺掉左春僅僅是瑞春殺人的開端,左春死後,百騎司又相繼死了六位位高權重的都督,其中就包括長安都督任相。
現在的長安沒人知道百騎司的都督是誰,就像此時的長安真正管理長安的人是長安縣,萬年縣的兩位主簿。
雲初跟溫柔離開長安之後,長安就對皇帝來說就屬於不設防的地帶,如果皇帝這個時候覺得雲初,溫柔兩人有什麼不妥的話,完全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對兩縣的官員做一些調整。
結果,皇帝什麼事情都沒有做,這也就預示著長安,萬年兩縣依舊是大唐皇帝屬下的縣,這裡的官員唯一效忠的對象就是大唐皇帝。
如果非要說這兩縣跟其餘地方有什麼不同的話,最明顯的地方便在於清正廉潔。
然而皇帝對長安,萬年兩縣的清正廉潔之名本就在預料之中,所以,就把關注重點放在了兩縣的施政方法,以及施政效率上了。
結果,他得到了一個滿意的答案,長安,萬年兩縣在這兩方面堪稱大唐州縣之表率。
皇帝接下來自然是要深入了解一下的,然後,他就從百騎司得到了一整套長安,萬年兩縣的施政方針,方法,以及他們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其中,記錄之詳細,檢討之認真,應對之絕妙,在李治眼中已經近乎於道。
一般情況下,文人做學問才會進行如此繁複的記錄,反省,沒想到,雲初,溫柔在治理地方的時候,以做學問的態度來面對整個長安的治理工作。
就是因為施政過於小心,過於繁複,李治才果斷地將雲初從自己構建的野心家名單上去除了,因為,這樣做事情的人,就不可能造反,更不可能是一個隱藏的野心家。
治理一個長安城,就足夠消耗掉雲初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哪裡還有多餘的心情去謀逆作亂?
皇后自然是看不到這一點的,她在衡量一個人的時候,首先就推定此人有罪,然後,再考慮這個人是不是被冤枉了,這一點從她執掌大權之後的行為就能看出來,就連狄仁傑這樣的傢伙也被弄進監牢,面對酷吏直接承認人家擬定的罪行,然後再求脫困之法。
由此可見,武媚眼中沒好人。
不過,從她成長的環境就能看出來,她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從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基本上沒遇過什麼好人。
在滿是惡人,惡意的環境裡長大,自然誕生出類似荀子對人性的結論——性本惡!
唐人對於道的追求是近乎苛刻的,不管你追求的是什麼樣的道,都願意為自己的道殉葬。
在李治眼中,雲初追求的就是類似商鞅一樣的富國強兵之道,只不過,雲初充分的吸取了商鞅的教訓,不僅僅跟他這個當朝皇帝搞好關係,還主動為皇朝培養下一代君主。
唯有如此,他在長安施行的道,才能延續下去,不至於像商鞅一樣在秦孝公死後,立刻就被秦惠王誣陷謀反,死後還被五牛分屍,身死道消。
有那麼一陣子,李治甚至覺得自己便是雲初的知己,這個世上,或許唯有他才明白雲初為何會對高官厚祿不屑一顧。
越是這樣想,雲初的形象在他眼中就變得更加輝煌。
現如今,大唐威加海內外,王朝已經走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他這個皇帝也應為再無參
第 874 章 李治覺得自己比秦孝公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