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的尋寶之旅 第1932章 別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嘴裡的炒雞塊略微差了點火候,燒得不夠透,還不夠入味,留給廚師的時間太緊,今兒個也就這麼著了。
不過這雞肉本身的滋味還真不錯,重油鹽醬之下都能吃出貌似帶著點家鄉竹園雞的感覺。
要知道食堂採購的當地活雞甭管什麼品種,就算是殖民時代引進的歐洲雞種,在放養了幾十、上百代之後,這肉的滋味也絕對錯不了。
今非昔比,最近幾年張楠與家人們在飲食一項上越來越講究,養殖場裡那種廉價貨是不碰的。
單農產品一項上,除了世界各地的特產與部分空運的家鄉土產,連牛羊豬肉基本都是蒙大拿的自家牧場供貨。
活雞也是蒙大拿的牧場供貨,養的「放山野雞」,說白了就是散放、糧食餵養,吃飼料的雞場雞是不要的。
沒有亂七八糟的添加劑、激素,有錢有權了,自然講究個養生。
世界各地視察、出訪、辦事時是可以不窮講究,但身邊的人還是會比較注重這些。
像這次,因為是在自己人的食堂就餐,所以才沒那麼講究。
對於工作餐,張楠的吃飯速度一貫挺快,十幾分鐘就搞定,看看左右,打算走走。
按照建築分布來說,這片都是後勤區,食堂只是後勤餐飲區的一部分。
華夏食堂與左邊的西餐廳連同,那邊說白了就是為管理層服務的,只提供西式簡餐,沒掛「當地普通工人免進」的牌子而已。
階級無處不在,資本家的礦場不講階級會亂套!
有資格到這兩處餐廳就餐的人員可以兩邊隨選,只不過華夏來的人員不大喜歡西餐,所以去隔壁就餐的人很少。
至於當地招募的普通工人的餐廳,距離這邊也挺近,吃完之後張楠起身,去那邊看看。
老闆一個想法,下邊人忙死,一幫安保人員先過去,等張楠一群人抵達時,發現一兩百個還在吃飯的黑人員工都老老實實坐著。
環境和剛才的華夏食堂一樣,有點像中學的食堂,就是個簡潔,餐椅同餐桌都是一體的。
示意工人們繼續吃飯,大眼對小眼看著不叫個事,那幫人都不敢瞎亂動了。
張楠去打飯的地方瞅了瞅,看到主食很據當地特色,淺黃色,看著挺乾的粉團糊。
聞著香味不錯,不過張楠是沒嘗嘗口感的想法,吃飽了的,沒一點胃口。
知道這些是木薯粉混合玉米粉做的麵糊,後廚那都有個巨大的攪拌機專門混合這玩意。
薩伊人祖祖輩輩吃木薯,而木薯又不能直接吃,因為鮮木薯有少許毒性,要經過水洗等工序加工之後,做成木薯粉才能吃。
至於混入玉米粉,這算是給這邊工人的福利。
薩伊本身幾乎不產玉米的,更不產小麥、水稻,玉米都得靠進口,公司控制這一區域前,因為交通不便,玉米粉在這都是稀罕高檔貨。
可領!
跨洲鐵路開通後,集團往盧本巴希地區運輸了大量美國玉米,當地人是愛死了玉米面的味道。
這地方,礦產資源豐富得沒天理,當地人又窮得沒道理,物價更是貴得不講理!
礦場裡幹活的黑人員工工資在當地絕對屬於很不錯一檔,但收入與外邊的物價一比...
富裕那是不可能,也就是個還不錯水準。
這的基礎條件太差了!
農業工作方式與人的勞動積極性更差!
集團也沒特意壓低當地物價的計劃,那樣自家吃虧,因為盧本巴希最大的各類物資供貨商其實就是集團自己。
資本集團不是慈善家,不養懶人。
這又地處非洲腹地,進口物資運輸成本就算有了鐵路之後也不低,還隔著大洋呢,維持這一地區比較合理的較高位物價水平,對集團才是有利的。
「這才能體現集團工作的優越性,還不會因為低價進口物資的傾銷而摧毀當地固有的農業與勞動力市場體系...」
這是經濟學家與專家給出的結論,完全正確的理解,不然會出現「越援助非洲救濟糧,結果被援助地越來越窮困」的局面。
人有惰性,能輕易得到低廉生活物資,這人就會越來越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