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的尋寶之旅 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最後的寶藏
先不管卸貨了,就留下原本看守碼頭的幾個夥計,張楠和一大幫人到了挖掘機所在的位置,看到了那條深入山體地底的裂縫。
取過強光手電往裡一照,能看到靠近洞口的一部分洞內情況:在積土和碎石之下,閃現出黃金特有的金黃閃光,就像一條光帶,嘆為觀止!
「藏寶洞!」
說話的是菲利普船長,張楠聽到後,說了句:「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人把金銀幣放在這,單靠這12枚不好判斷,年代時間都比較早。
如果能夠清理出最晚時期的貨幣,就能大概判斷出是什麼時候埋下去的。」
有錢人了,寶藏在眼前還得探究一下它的來路、原因---閒得!
既然有想法,這辦起來簡單,不用將裡頭所有錢幣搬出來才能判斷,先弄個幾十公斤就能大體看出點名堂。
這裡劉文棟個子比較小,用架鋁製摺疊梯爬到裡邊,再用掃地用的簸箕先運了幾回,搬出來50多公斤。
至於裡邊還有多少,劉文棟估計金銀幣加起來至少以噸計數!
堆積厚度都有個三四十公分,少不了。
攤在小貨車車斗後部,張楠開始鑑別。
認識的、不認識的都不少: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和其死後,馬其頓王國發行的重量為8.55克的金標幣有不少,張楠就認出了至少25個城市製造的品種!
主題圖案都差不多,絕大部分這種金幣是在亞歷山大占領波斯以後,用波斯國庫的金塊打制的。
金標幣的重量和成色夠標準,流通時可以按「個」計值,不用單個稱重,當初提高了交易效率。
張楠記得有研究顯示,實測亞歷山大金標幣的純度高的能到99.7%,只比24k純金的99.9%稍低一點點,達到了那個時代提煉技術的頂峰。
後期、亞歷山大帝國邊遠地區造幣廠製造的成色最差的含金量也超過85%,一般都在97%以上。
不僅僅是純度,金標幣的重量也控制的非常嚴格,標準的重量是8.55克左右,絕大多數幣的誤差都控制在0.1克以內。
因此亞歷山大金幣當時在亞非歐三大洲被廣泛接受,他的繼任者們也仍然繼續發行這種制式的金幣。
所有金標幣正面是智慧與戰爭女神雅典娜的頭像,背面則是長著翅膀的勝利女神奈姬全身像,還有製造廠的希臘文名稱。
相對迦太基人自己的坦尼特金幣,亞歷山大金標幣的重量要大一點,而且純度更高,所以當初在地中海沿岸似乎還是金標幣更受歡迎。
坦尼特金幣其實是金銀合金幣,對商人們而言還是純金吸引人,包括迦太基人自己。
「要是把裡邊全部整理完,我想都能和大英博物館叫板!」
心裡給自己豎了個「給力」的拳頭:在亞歷山大金幣收藏上,似乎還沒什麼人和博物館能和大英博物館打擂台,更別說個人。
這趟自己倒有可能。
能把大英博物館比下去,想想都帶勁!
這下張楠乾脆先把馬其頓王國的金幣先選出來:取出來的金幣中就迦太基和馬其頓金幣多,而且是看到亞歷山大時期的金標幣種類越來越多,不自覺先挑選馬其頓王國歷史上這個最偉大的帝王定下樣板的金幣。
能把迦太基先放一邊,就是因為大英博物館裡的亞歷山大金標幣是全世界收藏最全的:來自於亞歷山大活著的時候19個城市的造幣廠,在加上他死後仍然生產的造幣廠,那就是總共有亞非歐三大洲共計33個城市造幣廠的製造版本。
根據大英博物館的研究,大部分的金標幣都是亞歷山大死後打制的,比例占到了61.9%,只有21.8%的金標幣是在亞歷山大活著的時候打制的,而有16.3%的品種是在他生前死後都有製造——最後一枚金標幣在公元前200年在黑海邊的城市奧德索斯打制。
就這50公斤窖藏金銀幣里就有25個品種金標幣,那將整個藏寶洞清理完畢後,還真有可能湊齊33個金標幣品種。
就算湊不齊,缺少的品種去採購也能搞定。
這下一幫人也都不幹活了,挖寶、追尋歷史的足跡比搬黃金要有趣的多。
近朱者赤、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