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123章 孫嘉淦:清代直言敢諫的典範
一、初入仕途
孫嘉淦早年家境貧寒。 [1]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孫嘉淦考中進士,自此步入仕途,任庶吉士,隨後擔任翰林院檢討一職。
二、敢言直諫
雍正帝即位初期,朝堂之上瀰漫著一種謹慎和壓抑的氛圍,許多大臣因為懼怕觸怒這位新君而選擇沉默。雍正帝的性格複雜且難以捉摸,使得朝臣們在提出建議時尤為小心,生怕一言不合便會招致不測。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孫嘉淦卻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原則性。
孫嘉淦上書雍正帝,建議他「親近兄弟、停止納捐、西北收兵」。這份奏摺並非簡單的政務建議,而是觸及到了雍正帝統治理念的核心問題。首先,「親近兄弟」暗指雍正帝應當改善與兄弟之間的關係,這可能是在暗示雍正帝在即位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爭議;其次,「停止納捐」則是針對當時朝廷財政中的一些弊端,希望減少腐敗現象;最後,「西北收兵」則是對雍正帝軍事政策的一種挑戰,主張停止在邊疆地區的軍事活動,以減輕百姓負擔。
這樣的直言不諱無疑觸動了雍正帝的敏感神經,一時間,朝廷上下為之震驚。雍正帝起初憤怒異常,甚至準備嚴厲懲罰孫嘉淦。然而,輔臣朱軾的幾句緩和之言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軾認為,孫嘉淦雖有狂妄之舉,但卻顯露出非同一般的膽識,這種評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雍正帝的怒氣。雍正帝在思考片刻之後,非但沒有懲罰孫嘉淦,反而對其表示讚賞,稱自己也佩服其膽量。
這一舉動展示了雍正帝作為一個君主的包容性和深思熟慮。他意識到,一個敢於直言的大臣對於國家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樣的忠言雖然刺耳,卻是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於是,雍正帝決定召見孫嘉淦,並且提升了他的官職,任命他為國子監司業,負責教育事務,表明了對孫嘉淦能力和膽識的認可。
隨著時間的推移,孫嘉淦逐漸在朝廷中站穩腳跟。雍正四年(1726年),他被任命為國子監祭酒,負責管理國子監的日常運作。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孫嘉淦又被賦予了更重大的責任——署理順天府尹。這個職位意味著他不僅要繼續承擔國子監的職責,還要管理京城周邊的重要行政區域。
三、新帝重用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隨著雍正帝的駕崩,乾隆皇帝即位,標誌著清朝進入了新的時代。新帝即位之初,朝中人事變動頻繁,各路英才紛紛被啟用,以圖鞏固新君的地位。在這場人事調整中,孫嘉淦因其以往的忠誠與直諫精神受到了乾隆帝的重視。
九月,孫嘉淦被任命為吏部侍郎,這意味著他將參與到朝廷人事的選拔與考核之中,這對於確保官員隊伍的廉潔高效至關重要。緊接著,在十一月,他又被授予都察院左都御史之職,同時仍然保留著吏部侍郎的身份。這兩個職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吏部侍郎負責全國官吏的選拔和考核,而都察院左都御史則是監督百官的最高監察官,可見乾隆帝對孫嘉淦的信任之深。
不久之後,孫嘉淦再次上疏,這一次他的奏摺聚焦於君主的「三習一弊」。所謂「三習」,是指皇帝可能養成的三種不良習慣或傾向,而「一弊」則是指這些習慣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孫嘉淦的奏摺直接且深刻地指出了新皇帝可能面臨的潛在問題,這是對皇帝個人品質和執政能力的一種提醒。這種敢於直陳 天 聽 的精神,在當時的朝堂上是非常罕見的。乾隆帝看到孫嘉淦的奏摺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對其深感讚賞,認為孫嘉淦是一位忠心耿耿、敢於擔當的大臣。因此,孫嘉淦被提升為刑部尚書,進一步彰顯了他在新朝中的重要地位。
在擔任刑部尚書期間,孫嘉淦繼續秉持公正無私的原則。有一次,河南鄭州發生了一樁複雜的冤案,案件涉及多名當事人,案情撲朔迷離。之前,雖然朝廷已經派出了欽差前去調查,但結果並不令人滿意。面對這種情況,乾隆帝決定親自任命孫嘉淦前往審理此案。孫嘉淦不負眾望,憑藉其深厚的法律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他細緻地審查了所有證據,並與涉案的十餘人進行了深入交談,最終查明了真相,糾正了冤情,為當地百姓伸張了正義,贏得了廣泛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