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108章 清朝名將年羹堯:從輝煌到隕落
一、少年得志
年羹堯的家族背景相當顯赫,祖上原本姓嚴,後來誤傳為「年」,從此世代以年為姓。這個家族可以追溯到明朝,其中最著名的人物當屬戶部尚書年富。隨著明朝的衰落,年氏家族遷移到了遼東廣寧地區。在明清易代之際,年羹堯的曾祖年有升一家被迫加入了滿洲八旗中的漢軍鑲白旗,這一轉變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軌跡,也為家族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年羹堯的祖父年仲隆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並擔任知州等官職,開啟了家族的上升通道。到了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這一代,他從一個低級官員筆帖式做起,最終官至署理湖廣總督,顯示了年氏家族在清朝政治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年羹堯是年遐齡的次子,他自幼聰穎好學,對於科舉考試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年羹堯參加了順天府的鄉試,並一舉中舉,成為舉人。僅僅一年之後,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就順利通過了會試和殿試,雖然只是位列三甲第218名,但由於當時康熙帝特地下令「大臣子弟皆置三甲」,因此他也同樣被授予了進士身份。
成為進士之後,年羹堯與其他42名新科進士一同被康熙帝欽點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繼續深造。這一年,年羹堯年僅二十二歲(按中國傳統計算方式),可謂少年得志。他的才華很快就在翰林院內嶄露頭角,不僅因為他的博聞強記而聞名,還因為他的文章聲譽卓著。儘管年輕時有些放蕩不羈,喜好遊蕩於青樓之間,被人稱為「儇佻惡少」,但在面對一些人的規勸後,年羹堯表現出了可貴的自省能力。他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更加專注於學問,並時常談論宋明理學,特別是對王陽明的心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年羹堯還特別崇拜唐朝時期的名相陸贄,常引用陸宣公奏議中的言論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對古代賢臣的推崇,不僅體現了他對傳統儒家思想的認同,也表明了他希望通過效仿古人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平步青雲
年羹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通過散館考試後留在翰林院,任從七品的檢討。此後幾年間,他憑藉著出眾的才能和勤奮的工作態度,得到了快速的晉升。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年羹堯被委派主持四川鄉試,這是對他學術水平的認可。回到京城後,他又先後升任正六品的侍讀和從四品的侍講學士。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年羹堯再次被委派主持廣東鄉試,這表明他在科舉制度中的權威已經得到廣泛認可。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堯的仕途迎來了一次飛躍,他被提升為正三品的內閣學士,並加禮部侍郎銜。同年四月,年羹堯作為副使隨頭等侍衛敖岱前往朝鮮,傳達了康熙帝復立太子的詔書。這次出使不僅是一次外交任務,也是對年羹堯個人能力和忠誠度的一次考驗。回國後,年羹堯被外放為四川巡撫,正式成為一名封疆大吏。
對於康熙帝的特殊提拔,年羹堯感到十分感激,並在奏摺中表達了要「竭力圖報」的決心。他在四川任職期間,積極提出了一系列興利除弊的措施,並且親自示範,拒絕收受禮物,展現出廉潔自律的態度。康熙帝對此非常滿意,並鼓勵他「始終固守,做一好官」。
然而,年羹堯在四川的任職並非一帆風順。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彝族首領羅都等人在寧番衛發起叛亂,年羹堯與四川提督岳升龍共同負責平叛。雖然岳升龍率先平定了叛亂,但年羹堯因未能及時採取行動而受到了批評。翌年,川陝總督音泰彈劾年羹堯延誤軍情,但康熙帝最終決定給予他從寬處理,讓他繼續留任。
另一次挫折發生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當時有一個名叫孟光祖的騙子冒充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的使者,在各地招搖撞騙。年羹堯信以為真,給予了孟光祖財物支持。這一事件曝光後,孟光祖被處決,年羹堯也因此受到了革職留任的處分。
儘管遭遇了這些波折,年羹堯仍然得到了康熙帝的信任。在驅準保藏之役中,年羹堯展現了出色的組織能力和軍事才能,確保了清軍的後勤供應,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期間,他還上奏指出四川軍政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