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202章 達瓦齊:準噶爾末代大汗的興衰與終結
一、取得汗位
乾隆十年(1745年),隨著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的去世,這一地區陷入了權力真空的狀態。噶爾丹策零去世後,他的次子策妄多爾濟那木札勒繼承了汗位,然而他因治理不善,很快失去了民眾的支持,並最終被廢黜。這導致了準噶爾內部的一系列權力鬥爭。
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準噶爾部的貴族們選擇了噶爾丹策零的庶長子喇嘛達爾札作為新的首領。喇嘛達爾札在位期間,努力維持與清朝的關係,並且積極抵抗來自沙俄的侵略威脅。這段時間裡,喇嘛達爾札成為了阻止沙俄進一步南下的重要屏障。
然而,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沙俄嘗試通過收買當地領袖的方式來削弱準噶爾的力量,進而實現對這一地區的控制。他們試圖通過收買輝特部的台吉阿睦爾撒納以及準噶爾部的大策凌敦多布之孫達瓦齊,讓他們推翻喇嘛達爾札,從而建立一個受沙俄控制的傀儡政權。然而,這個計劃並沒有成功,阿睦爾撒納和達瓦齊選擇了逃離,投奔了哈薩克。
喇嘛達爾札得知兩人逃跑的消息後,派遣軍隊去追捕他們。但是,阿睦爾撒納並沒有束手就擒,反而策劃了一次反擊行動。他唆使達瓦齊秘密集結了一千五百名精銳士兵,並且選擇了一條經過達勒奇嶺的隱蔽山路,目的是要繞過喇嘛達爾札的防備,直搗黃龍。他們利用內部的背叛者作為內應,並且採取了突然襲擊的方式,最終在伊犁成功殺死了喇嘛達爾札,達瓦齊因此奪取了汗位。
二、反目成仇
在達瓦齊奪取汗位之後,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給予阿睦爾撒納一定的獎賞,將塔爾巴哈台的牧地賜給了這位功臣。同時,對於清朝,達瓦齊採取了表面上的歸附姿態,試圖通過這種策略來穩定內外局勢。然而,達瓦齊的個人品行和治國方式並不令人滿意,他沉迷於享樂之中,忽視政務,甚至比前任喇嘛達爾札更加不得人心,導致準噶爾部內部出現了廣泛的不滿情緒。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不滿現狀的人開始尋求改變。其中一位名叫納默庫濟爾噶的歸降者便趁機發動了一場叛亂,意圖取代達瓦齊的位置。然而,這場叛亂在阿睦爾撒納的幫助下被迅速鎮壓,阿睦爾撒納不僅幫助達瓦齊平定了叛亂,還親手處決了叛亂的領導人。
儘管阿睦爾撒納表面上忠於達瓦齊,但實際上他一直覬覦著汗位,但由於自己並非準噶爾的直系血統,難以得到貴族們的廣泛支持。因此,他採取了曲線救國的策略,通過擁立達瓦齊來積累自己的實力,並逐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控制區域,為將來奪取汗位做準備。
然而,雙方的關係並沒有因為阿睦爾撒納的幫助而變得親密。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朝皇帝乾隆帝派使者到達瓦齊處,提出了一個分配領土的方案,建議由清朝直接管理伊犁以北直到阿爾泰山的大片土地,而達瓦齊僅保留博羅塔拉以南的區域。這樣的安排顯然觸及了達瓦齊的利益底線,他斷然拒絕了這一提議。這標誌著達瓦齊與阿睦爾撒納之間的聯盟徹底破裂,雙方開始互相攻伐。
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達瓦齊親自率領大軍向阿睦爾撒納發動進攻,沿著額爾齊斯河展開軍事行動。面對強大的攻勢,阿睦爾撒納無力抵抗,形勢岌岌可危,最終被迫向清朝尋求庇護。
三、眾叛親離
乾隆年間,隨著準噶爾內部的混亂加劇,尤其是達瓦齊上台後實行的高壓政策,導致了該地區局勢日益緊張。由於達瓦齊的統治方式激化了與各部落之間的矛盾,天山南北的各民族紛紛選擇逃離或者反抗,有的則轉向了清朝尋求庇護。
乾隆十五年(1750年),準噶爾宰桑薩喇爾對達瓦齊的統治不滿,率領約一千戶部眾脫離了準噶爾的控制,投奔清朝。這一舉動不僅是對達瓦齊統治的否定,也是對清朝強大國力的認可。
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杜爾伯特部的三位重要領袖——車凌、車凌烏巴什、車凌蒙克,面對準噶爾部的壓迫和排擠,意識到依附於這樣一個不穩定的政權並非長久之計,於是決定率部眾三千七百餘戶,總計一萬五千多人,離開準噶爾,歸附清朝。這一事件不僅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