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千嬌 第四百零九章 長亭外_頁2
婦人乘車,別的人都騎馬一路返回東京城。
前後都是馬兵侍衛,三騎在馬車前面並排而行,郭紹在中間,左側王朴、右側李谷,兩個都是文官。一眾人騎馬走得比較慢,因為馬車跑得快了更顛。郭紹便向左邊轉頭隨口說道:「周行逢在大江南岸,咱們對他動手,圖謀顯然就是南唐國。南唐國君臣不會猜不到,卻聽從了咱們的意思,這麼快就調離林仁肇,我著實沒料到。當初建議太后下旨派使節前去,本也沒抱太大的希望。」
王朴摸著下巴的稀疏鬍鬚,淡然道:「南唐國主此舉,實非高明。不過他們要下定決心與大周開戰,也確非易事,江南人可能還心存僥倖觀望,畢竟咱們還沒正大光明要進攻南唐。」
他頓了頓,轉頭又道:「先拖延一些時間對我們有利。南唐國既如此應對,老夫以為,派遣使者去吳越國聯絡他們合攻金陵的事,可以暫緩,以儘可能地麻痹南唐國。」
郭紹點頭稱是。
王朴見自己的話得到認同,當下又繼續說道:「蜀國那邊,派遣的武將、官吏一定要謹慎。我國今年方下蜀國,又能立刻部署對南唐國用兵,是蜀國易主後太平無事之故,否則要拖累我後方。」
「王使君年初寫給我的信,我詳細讀過,深為認同。」郭紹道。
王朴聽罷目光增加了一些光彩:「郭都點檢能有此見識,不枉你我好友一場。」
郭紹笑道:「能讓王使君當作好友,我實在是高興得很……請王使君賜教,咱們治理蜀國的理念。」
「理念?」王朴微微皺眉。
郭紹忙道:「便是一種方略,大方向、真實的態度。」
王朴點點頭,說道:「就幾個字,維持原狀。」他頓了頓又解釋道,「蜀國士庶原來怎麼過,現在也那麼過。大部分人的財產沒有被掠奪,最窮困的人不會面臨餓死的災難,他們就不會鋌而走險……切勿為了眼前的一點好處,對蜀國敲骨吸髓。比如鹽政,如果照中原的做法,一斤官鹽五十文到二百文,猛然在蜀國施行,蜀人感受差異太大,必然民怨四起。」
「鹽價那麼貴,光這一項果然稱得上敲骨吸髓了。」郭紹小聲道。
郭紹最落魄的時候也不是這個時代最窮的人,畢竟是身強力壯的青壯,但他曾在市井過活,比較了解百姓的日子。一文錢的購買力大概相當於現代的一塊錢,但此時的一般百姓收入很低,一斤鹽就加派最少幾十文負擔,是非常沉重的;而且不止這一項,還有各種古今常見的苛捐雜稅,如同唐朝苛政猛如虎的感嘆。
他說道:「中原地區的負擔太沉重,一視同仁的策略只有將來削減中原的賦稅;而不是將中原的辦法照搬到新攻取之地。」
王朴道:「郭都點檢所言極是,這也是年初我病重時、忍不住要給你寫封信的緣故。朝中確實存在一些出身高門大戶的士大夫,十指不沾泥,開口便是何不食肉糜,咱們必不能讓太后聽信這些人的胡話。」
郭紹抱拳道:「王使君一席忠言,我定在太后跟前與王使君的言論相互呼應。不過國策方略應從長計議,不敢急進,王公之『維持原狀』的話頗有見解,確應因時制宜慢慢調整,權宜之計也不能輕視。」
王朴不動聲色看了一眼騎著馬只聽不說話的李谷,說道:「老夫是樞密使,不管政務,隨便對朝政指手畫腳,別人會說老夫狗拿耗子。李相公是政事堂的人、與郭都點檢交情那麼好,何不找個時間,咱們三人坐坐,看能不能說到一塊兒?」
王朴此人說話總是有點刺耳,實在不知道為什麼,大概是說話方式太直接的原因。比如「李相公和郭都點檢交情那麼好」這樣的話,著實不太中聽。
郭紹不吭聲,微微側首看向李谷。
李谷總算開口道:「王使君年初寫給郭都點檢的信,寫的是什麼?我不知道二位曾經談論過什麼內容,聽得一頭霧水,因此剛才不敢輕易妄言也。」
王朴道:「信在郭都點檢手上,隨你處置。」
「就明天下午怎樣?到我府上飲盞粗茶。」郭紹乾脆地說道,他是個比較爽快的人,想到什麼直接就干。二人聽罷都說明天下午沒有要緊的事。郭紹又尋思了一下,王溥還在蜀國,不然他還想拉王溥入伙、參與這次政見的商量。他便道,「還有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