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業 0876 知行合一_頁2
更新:11-08 18:12 作者:衣冠正倫 分類:軍事小說
,李泰正待起身離開,課堂中一名學子手捧著錄寫的一絲不苟的課堂筆記向他深揖為禮,一臉崇拜之情的大聲說道。
李泰如今也算見多識廣,被人當面拍馬屁這種事情更是見怪不怪,但見這年輕人在拍自己馬屁的同時仍然神情端莊、眼神清亮,可見並不只是單純的阿諛,而是發自真心的相信自己這一套言論。
於是他便停下腳步,望著這年輕人笑語說道:「民無所守,當有所爭,爭守之間的轉換,便是用政施治的重點,得於此也算是破題見知。你何方人士,循何途徑入此待選?」
那年輕人聽到這問話後更是一臉的受寵若驚,語調都激動的有些顫抖,忙不迭回答說道:「小民名劉行本,久從叔父居於漢中,大王入定南鄭之年得歸治下,其後入事府學,今年為府學所舉得預待選。」
聽到這年輕人所作的自我介紹,李泰才依稀記起這劉行本乃是劉璠的侄子,當年攻克南鄭後,被李泰並其叔父劉璠一起帶回了沔北。那時候荊州府學創設未久,也缺少足夠的教課老師,便被塞進了府學中去。
旁邊擔任院學主簿的學官許亨便也上前補充說道:「劉郎在學中考績向來名列前茅,且對大王凡所傳授體悟極深,學內許多生徒偶有感悟未及或失於片面者,也多尋劉郎請教解惑!」
聽到這話後,李泰望向這劉行本的眼神更露欣賞,拍拍他肩膀笑語道:「一己之知不謂真知,學而授於人,知而踐於事。劉郎於學中甚有可觀,希望來日在事也能有優異表現!」
「一定勉力而為,不負大王所教!」
劉行本聽到這話後又連忙說道。
一堂課講完之後,李泰並沒有立即離開選人院,而是在學官許亨等幾人陪同之下來到學院直堂中,了解一下學院的近況。
選人院的主事祭酒是李泰的堂兄李士元,他五個堂兄除了在職隴右的李匹之外,其餘四個如今都在台府內外任職。
職事最高的便是擔任荊州總管的李裒,而後便是擔任江陵總管府長史的李捴,還有在台府擔任祭酒的李士操。加上跟隨周弘正等人編修江陵運來圖書的李超,還有派往湘州的三弟李奧。
如今的隴西李氏李泰同輩的堂兄弟們,主打一個沒有吃閒飯的,各按照才能、性情的不同而擔任不同的職位,雖然並非人人皆處機要,但也都各有表現。
李士元也習慣了李泰隔一段時間便來選人院視察,在他還在給諸學徒們上課的時候便已經準備好了諸項需要匯報的內容,等李泰來到直堂後略作歇息寒暄,便開始將院務有條不紊的匯報起來。
「此月院中新增選人生徒一百零三員,總前計有在院選人一千三百六十五徒,食於公廨者兩百六十三」
選人院的招生規定放開比較寬,之前五月份的時候經過一次大考便招募了上千名選人,而在之後也陸續又有增加。許多之前不便參加、或者不願參加的,看到選人院規模可觀之後也都又紛紛加入進來,對此李泰也都授意接納下來。
選人的增加就意味著台府的號召力和認同度在增加,否則不管搞什麼都乏人回應,這獨角戲可就不怎麼好唱。因為入此的選人大多是自費,儘管生徒增加,但是辦學的消耗卻沒有增加
多少,反而多收了不少的學費。
當然,盈利也並不是辦學的目的。選人院除了選拔人才,同樣也承擔著糾正和重塑意識形態的作用。因此除了政令格式,還有經、史、律學、文學等科目的教學。至於教課所需要的教材,則就統統需要李泰審批完畢之後才能用於教學。
不過這項審批工作也是非常艱巨的,經書義理本就講究微言大義,該要如何解讀表達怎樣的政治意圖,許多大儒白首窮經尚且不能分辨清楚,更何況李泰這個本就與時代學術存在隔閡的後世靈魂。
面對這個問題,最合理的做法當然不是自己從頭學起,把自己提高成為一個碩學鴻儒再與群眾辨經,而是吸引另一批的學說,讓他們彼此互相碰撞講辨,從而提取對自身有利的學說內容。
講到這一點,隴西李氏也算是比較有優勢的。畢竟從他們先祖李暠開始便已經有經術家學的傳承,近代還有李綱之父李琰之曾為北魏學術代表,起碼是能做到對於南學有所吸收、有所批判。
但是面對南朝數百年間所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