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1.8 圍淤為田
更新:04-19 00:29 作者:薰香如風 分類:玄幻小說
當然,也不能全吃主糧,還要吃蔬果禽肉。墨子閣 m.mozige.com
田中稻花魚、禾鯉干,年年豐產。食之不盡,大肆販賣。戶戶養雞鴨豬羊,還有來自草原的香腸肉醬。家家建倉樓存儲。縱然人口百萬,亦吃穿不愁,足有剩餘。
更何況以大澤之利,辟成水田,畝產絕不會比劉備家百畝美田差。
若以畝產八石計。可獲稻穀兩千四百萬石。
「呼——」劉備長出了口氣。
淡定。
整個臨鄉只有邑民數萬。別說百萬,連十萬人都沒有。
人手亦不足夠開闢如此之多的良田。再說,一口也吃不成個胖子。這便手書給九江郡的治中劉渙,和廬江郡的陶縣令。讓他們代為招募淮泗百姓、諸蠻山民,遷往臨鄉。
又去信郡中,準備收納青冀二州的流民。
青冀二州,災禍不斷。流民頗多。尤其是年前北海地震,黃縣海嘯。青州百姓流離失所。紛紛北上南下,乘船渡海去遼東避難,也不在少數。到黃巾之亂時,幽州竟有流民百萬。足見天災之慘。
對於滯留在幽州的青冀流民,劉備向來報之以十二分的警惕。原因很簡單。此二州,是太平道的重災區。若有太平道中人混入流民潛伏邑中,伺機而反,豈非大大不妙。
正所謂家賊難防。再加上數年前流寇來襲,劉備一直對青冀流民十分警惕。生怕有太平道在自己的邑民中,妖言惑眾。如今,之所以不怕。乃是因為,經歷過南下平亂的劉備發現,但凡能吃飽穿暖,無人願去造反。提著腦袋造反,不過是想吃口飽飯。歷朝歷代都一樣。
樓桑以前地窄。收攏不了多少流民。如今轄地百里,便有足夠良田養活他們。
劉備曾說許我百里之土,可活百姓二十餘萬。
如今看來,已遠超此數。
前景一片大好。事情卻要一步一步的完成。
夾在酈亭溝和督亢溝之間的旱地、水澤,皆被圍淤,闢為良田。靠近樓桑的水田,劉備拿出四千畝,分到學壇四位大儒名下。又說,此田畝皆歸學壇所有。若有寒門子弟前來就學,邑中又無足夠的實習生位,便可每人分田十畝耕種,供其吃穿用度。耕種期間,不收田賦。待學成歸鄉,出仕地方,便把田畝收回學壇,再酌情分與他人。
陳寔等大儒聽完,竟齊齊起身,向劉備行大禮。
劉備如何敢受。側身避過,又急忙上前將諸位大儒扶起。
能想到寒門學子,恩師甚是欣慰。正如恩師先前所說,豪門、寒門皆是百姓。寒門能出貴子,才是為君之道。樓桑學壇,文風鼎盛。堪稱第一的北海一龍三人,都是寒門子弟。
聽說劉備準備給學壇弟子每人十畝良田。公孫瓚和田驊也來求取。
恩師便問道你二人家境殷實,何不專心學業?
不料二人振振有詞我等亦是樓桑學子,為何不能種田?
恩師點了點頭定要好生耕種,切莫令良田荒蕪。
恩師自然明白兩人所想。
學壇畢竟是學壇。
與外面的花花世界,大有不同。在這裡比的不是家境,而是德操學識。北海一龍能被學子欽佩,正因才華橫溢,人品高潔。公孫瓚和田驊縱家財萬貫,在學壇的名氣遠不如北海一龍,便是明證。
由北海一龍而始,如今種田成了學壇新風尚。兩人豈能自甘人後。
四位大儒手中的四千畝良田,不日便被瓜分一空。想想也是,不過分給了四百學子。學壇學子千人。尚有一多半沒分到呢。
一群儒服長袍的學子,與褲腿高卷的農人一起下田勞作的場景,許只有在樓桑才能得見。
尤其是還有穿錦袍的富家公子。一畝田的收成,怕是還沒有身上的袍子貴呦。
旁人問起,個高的公子這便齜牙一笑少君侯備,乃我摯友。北地種田第一,非他莫屬!作為他的摯友,我瓚公子,又豈甘於人後?
有理啊……
沒有分田的同窗好友,皆來幫忙。學壇甚至依稻作時令,休『農假』。例假(如冬至、夏至),節假、農假、寒暑假,遂成為樓桑學壇固定的假期。
屜舟運來秧苗,插秧開始。學子們天資聰穎,一學就會。
給北海一龍幫忙插秧的學子,尤其多。橫平豎直,縱橫阡陌,連有經驗的老農都不禁豎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