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鎖連城 第一章秦楚唐齊王八高
《兵鎖連城》
作者:鬼筆子
第一章秦楚唐齊王八高
有道是:周漢延綿八百歲,起武紛爭二百年。
兵不止戈亦不倒,問誰一統此天下?
有詩曰:漢降瓦碎玉不全,龍爭虎鬥皆疲倦。
奪得天下為誰懸,料定此生無緣見。
自周滅後,漢代之,兩朝共歷八百餘年。漢朝末年,社會動盪,異軍突起。各地藩王、強列、豪紳等均裂地割土,占地為王,擁兵自重。皇帝無能為力,又於年幼駕崩,一時王朝崩塌,天下分裂。漢歷三百六十一年漢王朝覆滅。
漢滅後,大小藩王連年征戰,互相討伐,征地搶民。此亂一百餘年。國之不存,家之不在,人之不生。
有詩證曰:漢王伐周十五載,平民百姓家猶在。
雖戰火冷眼無情,待民之心卻可鑑。
漢去百歲生靈塗,加之弱冠操持戈。
隨軍出征無音訊,新芽可知舊芽悲?
漢末紛爭百餘年,生靈塗炭,家破人亡。後,軍閥之間財力、物力、人力耗之巨大,不堪重負,終於止兵倒戈,再不操持,各自休兵養息,蓄力待發,欲圖一統天下。此時僅有七路軍閥。。
紀元歷:漢後一百四十六年秋,七王會於希山,約談停戰事宜,各部所率八百軍馬於山下,一王只留貼身四人加之二重臣,共七人於希山之頂。會之主持者,漢家宗室嫡傳人。這就是後來傳世著名的希山秋盟。
會盟約記如下:
紀年漢後一百四十六年九月一十九日,會因天下震裂、百姓塗炭、民不聊生,蓋諸侯心繫民生、懷有悲憫之心,故匯聚於希山,共商大事,定平天下,還昭日於民。
是時,希山風和日麗、景翠林盛,為賞心悅目之佳地、踏青紀日之好處。
與至,諸侯接至。首至者乃稱義懷人君高雲適,其居江水之南,其祖上位至大漢江水行營總管,漢瓦解之時,聚行營之兵經營江水,百餘年來征戰,漸穩於江水之南,懷人君乃第六代總管,現已號稱江水南營高大王。都居於南水城。
二至之,乃是江水東岸王大將軍王從義,其祖王鳳邈乃大漢鎮海將軍,准加持天子劍、以鎮守國門,百餘年來經營江水之東,與高氏相望。現稱江東督帥,居於東海城。
三至之,是為齊王姜定,其祖上是為大漢開國八王之齊王姜雲,經營齊地四百餘年,實力雄厚,兵力充足,在齊地威望過於大漢,大漢末年,從未將皇室放於眼中,一直攻略齊地,使之成為姜氏之基石,征戰百年來雖有損耗,但比之高氏王氏是為輕鬆許多。稱之齊王,現居齊地陵陽城。
再至之,乃唐、楚二王,此二王亦與齊王相同,皆為八王之列。其之楚,與齊地相接,常有摩擦,短兵相接亦是常常發生之事。故齊楚雖連接,但關係並不怎麼樣。楚之王現為方昭,居楚地安陽城。唐地與秦地相接,所居形勢亦和齊楚不相上下,誰也不肯吃虧,誰也不肯退步。現任唐王周文鼎,居唐地安西城。
再者,車馬疾馳,塵土飛揚。來著大旗幟上飄著大大的秦字,諸侯都知道是秦王到了,同樣秦王也是八王之一,且實力強勁,不弱於齊,但其地域偏僻,資源匱乏,時不時與唐發生摩擦也大多是為了資源,百餘年來的戰爭使得秦地賦稅加重,抽丁過多,導致元氣大傷,除去高氏與王氏,損耗最大的恐怕就是秦,但是高代價帶來的也是高回報,所有諸侯之中,秦是吞併地盤最多的,當然這些地盤需要去經營。現秦王李元坤,居秦地華陽城。
諸侯已來其六,這第七位為卻是遲遲沒有出現,非其不來,而是這第七為尤為特殊,實乃那無管雜亂的地區,裡面門派、豪紳、個人關係錯綜複雜,裡面也是六路諸侯之地的交界之地,誰都有勢力在那裡,但又無法控制那裡,所以那裡有很多麻煩的事和人。
各王分別落座,由大漢宗室嫡傳人主持,各王各抒己見,你唱罷來我登台,你說完來我反駁。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因為他們知道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不會再發生征戰,各地也都要發展,有資源才能發展,所以誰也不肯讓著誰,其手下大臣更是唇槍舌劍,不放過任何一絲機會。
經過一番激烈駁論,眾王達成協議,簽訂盟約,約定自漢後一百五十年起五十年內不得對任何王地發動戰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