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條物語 第三百四十五章 信長出陣
更新:05-03 14:56 作者:有網癮的牛 分類:都市小說
永祿二年,五月十八日,深夜。
隨著使番將丸根砦與鷲津砦失守以及松平元康護送軍糧進入大高城的消息告知織田信長後,織田信長便一躍而起,並飛奔到走廊上,還大聲喊著:「吹號!吹號!」
很快,法螺聲就響徹清州城內外。
織田信長隨後就開始吟唱著自己最喜歡的《幸若舞·敦盛》,在大廣間裡翩翩起舞。當然,織田信長此舉可不是讓人來觀賞的,而是打算通過這一舉動來表達自己已經決心赴死。
人間五十年,與天地相較,不過渺小一物。
看世事,夢幻似水。
任人生一度,入滅隨即當前。
此即為菩提之種,懊惱之情,滿懷於心胸。
汝此刻即上京都,若見敦盛卿之首級!放眼天下,海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織田信長整整重複了三遍,在結束後小姓們才拿來鎧甲幫他穿上。他穿戴好鎧甲後就拿起一粒勝栗(與勝利同音)扔進嘴裡,之後就朝著大手門飛奔而去。
這個歌詞其實不是信長原創的,《敦盛舞》的典故來自於好幾百年前的「源平合戰」。
在「一之谷合戰」(1184年)中,平家軍遭到源家大將源義經的奇襲,潰散敗滅。當時平家有一名年方十五歲的少年武者名叫平敦盛,準備乘馬上船逃走,這時源家武士熊谷直實趕到,對著敦盛大呼:「身為武者,竟然以背面敵,難道不感到慚愧嗎?」受到激將的平敦盛回馬與熊谷直實交手,被對方打落在馬下,直實見敦盛年幼貌美,不忍將其殺死。哪知平敦盛坐在地上閉上眼睛,掏出小笛吹奏起來,表示了必死的信念。
最後,熊谷直實含淚將敦盛的首級砍下,並將其安葬,隨後頭也不回,出家為敦盛祈求冥福去了。充滿著死亡美的哲學的敦盛故事,很快被民間改編成能樂、幸若舞與謠曲,而信長載歌載舞的,就是幸若舞《敦盛》。
可見,出征前的信長是充滿著如當年平敦盛那般慨然赴死的心態的,假如說他當時真有什麼喜悅的話,也是「死中求生」的喜悅。
時局已然無法挽回,但是在最後關頭,做總比不做要強,積極總比消極要好。
奇蹟都是在這樣的心態下產生的。
等織田信長抵達大手門外後才發現,家中重臣柴田勝家、森可成等人就率一百餘軍勢早就在此等候多時了。
「權六、三左衛門,你們來得可真早啊!」織田信長對柴田勝家、森可成等人的表現感到非常滿意,並快速穿過這一百餘人的隊伍。
隨後,一百餘人的織田軍就高舉著松明火把,在前往熱田的道路上不斷閃爍。沿途的村落、城下町里的人們只聽見一團逐漸遠去的馬蹄聲、腳步聲,並不知曉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織田信長平時對政務表現是不是特別熱情,但是他「不語自威」卻是遠近聞名。只要有人違背他所下達的禁制、法度就絕不留一絲情面,哪怕是一門親族之人也是如此。
另外,尾張一國本就土地富饒,再加上尾張南部有著的大量水田,領民的生活相比周邊領國更加富足。不但秩序安定,經濟實力也超過周邊鄰國。
當然,這些並不是出自織田信長的功勞,而是生他養他的尾張這邊土地上自然賜予的恩惠。此刻,織田信長正在這片幸運的土地上策馬狂奔著,途中還多次勒馬停下,等待後方正在追趕自己的己方軍勢,而後再次向熱田神社狂奔著。
在不知不覺之間,天已經亮了。
等織田信長一行人抵達熱田神社時已經是食時(辰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織田信長停了下來,在神社裡休息了片刻。
不一會兒,神社外就傳來了一陣馬蹄聲、腳步聲,又有兩百餘人追了上來。隨著織田信長等待的時間越長,趕來合流的軍勢越多。
等到己方的軍勢達到兩千餘後,織田信長才開始下達一條命令:「諸位聽好了!只要有白絹、棉布之類的,實在不行就算是白紙也行,只要讓敵軍看起來像旗幟的白色東西,都用竹竿掛到熱田較高的樹上,越多越好!」
織田信長此舉就是要虛張聲勢,讓今川軍遠遠望見後就以為織田軍的本隊兵力較多,不敢輕舉妄動,藉機迷惑今川軍,從而為己方爭取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