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音階狂潮 第一二五六章 目前看來
第二樂章以第一長笛很具歌唱性的悠揚旋律開始,跟著還有三角鐵的加入,聽起來很是小情小調甚至沒出息。好在三角鐵只敲了十幾下就歇著了,其實整首作品的打擊樂除了定音鼓外就只有三角鐵,而三角鐵只需要在第二樂章開始和第四樂章結尾處各敲幾個小節,很是輕鬆愉快,雖然樂手還要在第三樂章打幾下大鑔。
隨著指揮看起來蠻有氣度的手勢,第二小提琴組順著長笛的音樂色彩開工,不過也就是起些點綴鋪墊作用,然後木管和低音提琴也是同樣的職能。多聲部鋪墊了一下後,大提琴組一起動手,第一個音的齊奏就洪亮充滿力量,感覺像是在一片一片小花小草的空地上陡然出現了一個什麼重量級選手,就有點不同凡響要宣告什麼的感覺,應該能集中聽眾的注意力激起好奇心。
大提琴組也沒讓人失望,在接下來的六個小節里由其他聲部襯托著演繹出了一個超長樂句。這個樂句如此清晰洪亮也順暢悅耳,演奏上也是不用斷句地一氣呵成。連立新和樂團在這裡的處理是走的中規中矩路線,嚴格按照譜子上來,感覺上沒加入個人理解進行二次創作。這樣演繹也算是一種正確吧,因為這個長樂句的感情色彩本來就很不明朗,或者說好聽點是那種穩定的節奏和平緩的獨特旋律走向讓音樂顯得比較包容博大,非要歸納個感情色彩的話應該算是平和,似乎還有點寬廣。
大提琴的長句子之後,樂曲來了個終止,聽上去就是結束了。第二樂章當然不會這麼短,一拍的安靜之後,長號響起,由遠及近地顯得悠閒,然後隨著小提琴稍顯活潑地加入,音樂的情感色彩就更明亮了。
稍微活躍一下後,第一次小提琴組站住了,讓自己清晰連貫起來,然後奏出一個稍長的上行完整樂句。如果說前面的大提琴還挺隱晦讓人難以察覺,那麼從第二樂章的第一個小提琴樂句開始,作曲家的暴發戶本質就顯露無遺了,此時樂曲縱向上的和聲配器沒有一點技巧堪稱平庸,或者是作曲家根本就不想聽眾留意其他樂器,這時所有聲部都只是為了承托小提琴而存在。這是一段十分流暢明快的旋律,第一小提琴組的輕快跳弓簡直是覺得突如其來,完全沒有鋪墊過度。這段旋律很好聽,但也就是因為這種太過突出鮮明的好聽,反而有可能讓人不適應,甚至讓人覺得艷俗,其實作曲家更應該把這種旋律用到流行歌曲中去當副歌記憶句。
還好,樂曲中小提琴這樣毫不掩飾地取悅耳朵只有一次,接下來作曲家還是拿出了點技術理論層面的東西,在隨後小提琴對這段明艷旋律的變奏過程中,作曲家逐漸地把各聲部展開並豐滿起來,也把小提琴的媚俗包裝粉飾了,讓那段旋律從講粗俗笑話的感覺改進成了似乎由內而外的散發出歡愉的氣息。
幾十個小節過去,樂曲聽起來是高級了不少,但最基本的形式還是簡單,就是由管樂推動著弦樂一次又一次地上行,到後來甚至有了點圓舞曲的感覺,表現出來的不光是喜悅了,甚至還有點興奮,不光指揮的動作變活潑了,連台下幾位領導的神情看起來都精神不少。
突然,在一個讓人感覺接下來應該還有更高一波情緒的節點,台上連立新猛然雙掌前伸,正在演奏著的樂手們全部停下讓音樂戛然而止,緊接著三弦組和揚琴組隨著指揮的手勢開工。
都是擊弦樂器但是音色大不相同,奏響的旋律也表現得各自為政連對位都沒有,但是一開始都挺簡單的,作曲家並沒炫富。
從西洋管弦樂團的合奏猛然變到兩組民族樂器,感覺的確很突然甚至突兀,遠沒有第一樂章中那種有音樂線索過度引領的自然感覺,這種劇烈的變化對聽眾造成的衝擊肯定不小,只是暫時還不知道是起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
在幾個小節的單調單音符彈奏之後,揚琴和三弦的旋律之間開始有聯繫呼應了,同時兩組樂器的在演奏上也開始展現各自的一些傳統特色,雖然還是些比較基礎的技巧,但是暴發富好像又按奈不住開始賣弄了,但是這一次作曲家並沒媚俗,而是循序漸進的甚至隱忍的。
隨著揚琴和三弦的旋律逐漸豐滿,大提琴組開工開始自己的低音角色。有了底氣後,兩組民族樂器就更進一步,旋律更鮮明起來,技巧表現上也更豐富了一些,不像在第一樂中,只服務了音樂卻沒什麼表現空間。
木管和銅管又先後加入,不過感覺上似乎並不是像大提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