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食狂潮料理時代 第六百九十三章 蟹黃小籠包
說起面點,自然不能忽略了小籠包的重要地位,它可是中國漢族傳統面點之意,早在出清代同治年間的江蘇常州府一帶就有出現,而詳細歷史更可上溯至北宋。
小籠包的歷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類似的「灌湯包子」流傳至今。
清代同治年間,在今常州、無錫一帶出現了現代形式的小籠包,並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鮮,無錫味甜,但都具有皮薄鹵足、鮮香美味等共同特點,並在開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傳揚。
而到了近代,江南小籠包的真正成形,其歷史已很難考證,但普遍認為現代小籠包與北宋時期的「山洞梅花包」和「灌湯包子」有著傳承上的淵源關係。
在靖康之變後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後演變而來,與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的灌湯包子系出同門,千百年來傳承一直沒有斷絕,並在各地得到了創新和發揚。
如上海南翔鎮的黃明賢在1871年創製的「南翔小籠包包」,常州萬華茶樓在清代道光年間創製的「加蟹小籠包包」,包括清代乾隆年間流行於無錫惠山秦園一帶的無錫民間小籠包,及開封、天津等地近代創製的小籠包,都各具特色。
江南一帶的上海、無錫、常州、南京、杭州、蕪湖等地都有著悠久的小籠包烹飪歷史,現存著不少以小籠包為特色的百年老店。
而江南一代,又以發源於江蘇常州的南河沿一帶的蟹黃小籠包最為出色,於上世紀初傳入上海等地,經過歷代廚師的不斷研究、改進,技術越來越成熟,風味更加突出,名聞江、浙、滬一帶以及香港、東南亞地區,是常州的標誌性旅遊商品。
這種美食更是名譽海內外,自50多年前有中國移民在西班牙經營中國餐館開始,中國的小籠包包包也開始在西班牙食客中享有盛譽。
西班牙語菜單上的解釋是:「中心加肉的中國麵包」。由於美味可口。有的西班牙餐館或酒吧也出售類似中國小籠包包包的食物,但被叫做「西班牙產中式夾肉麵包」。
蟹黃小籠包以皮薄鹵多、口味鮮美而譽遍滬、寧、杭一帶,是無錫傳統名點,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選用的是上等麵粉製作。選料精細,小籠包蒸煮,有些鮮甜細膩的江南風味。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鹵。味鮮不油膩」的特色。
司空瑤隨手拾起一個小籠包,也不管湯,開口又問:「素問上海的蟹黃灌湯包最為出名,不知道和這小籠包有何區別?」
穆子希解釋道:「小籠包,顧名思義,是放在小蒸籠里蒸的,有湯汁的,加入了皮凍,叫小籠湯包,皮又薄又筋道,半透明,做法是麵粉不發酵。而沒有湯汁的。就是一般的小肉包。皮沒有上面一種薄,要發酵麵粉做,這蟹黃小籠包便是其中一種。」
說完了小籠包,穆子希又繼續解釋:「至於灌湯包,顧名思義,就是包子裡面有湯汁的,即加入了皮凍,總的來說,灌湯包比小籠包稍大,而且更注重湯的味道。有些灌湯包還做成用吸管來吸裡面的湯汁,餡味和皮味可能要稍好一些。」
這蟹黃小籠包能夠賣到一百料理積分,也絕非是浪得虛名,司空瑤輕輕咬上一口。可謂是皮薄透明、滷汁豐富、肥而不膩、汁水濃郁,能夠感受到在鮮肉餡心中加入熬熟的蟹粉與蟹黃油的美味,口感鮮美,齒頰留香,濃郁而又恰到好處的湯汁,更是令人慾罷不能。
谷軒坊的小籠包又分隨號、對鑲、加蟹三種。
「隨號」就是不加蟹油的。「對鑲」就是一籠包子有六隻是加蟹的,另外六隻是不加蟹油的,「加蟹」就是全部加蟹油的。
司空瑤又嘗了一個隨號的小籠包,雖然沒有蟹黃的濃郁香氣,但是相比之下肉汁的美味又變得強烈起來,也是一絕。
這一連吃了人家穆子希三道菜,司空瑤當下也是心滿意足,於是也把嘴放甜,又笑笑道:「穆大哥,多謝你的招待!」
穆子希笑笑道:「不客氣,對了,你是學什麼料理的,回頭我幫你推薦一個料理團,我也算認識一些人,幫你搭把手沒什麼問題。」
司空瑤聳聳肩,從口袋裡掏出一枚青色天馬的徽章,解釋道:「對不起穆大哥,可能要辜負你的好意了,其實我已經有料理團了。」
穆子希一看到那個馬頭徽章,頓時也知曉了司空瑤的來路,微微皺了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