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星際當幼師之完美蛻變 第198章 說中秋(二)
更新:11-23 18:33 作者:今天吃米線了沒 分類:女生小說
時至今日,每逢中秋佳節來臨,一家人圍坐在庭院裡或者陽台上,共同欣賞那高懸天際的一輪皓月,仍然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傳統活動。人們沐浴在銀色的月光下,分享著彼此的歡樂和溫馨,心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
在那古老而神秘的時代,浙江一帶的人們除了在中秋佳節仰望明月、寄託情思之外,還有一項令人心馳神往的盛大活動——觀潮。這一獨特的風俗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過去。
早在漢代時期,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枚乘就在他的名篇《七發》賦中對觀潮之事進行了頗為詳盡且生動的描繪。在他的筆下,那洶湧澎湃的潮水如萬馬奔騰般呼嘯而來,其氣勢之磅礴,場景之壯觀,令人嘆為觀止。
隨著時間的推移,漢以後的歲月里,中秋觀潮之風愈發興盛起來。到了明朝,朱廷煥所著的《增補武林舊事》以及宋朝吳自牧撰寫的《夢粱錄》等著作中,都有著關於觀潮的詳細記載。這些文字仿佛將我們帶回到那個熱鬧非凡的場景之中:每逢中秋佳節,江邊人頭攢動,男女老少皆懷著激動與期待的心情,翹首以盼著那驚濤駭浪的出現。當滾滾大潮如約而至時,人群中爆發出陣陣驚嘆聲和歡呼聲,大家紛紛被大自然的偉力所震撼。有的人為這壯闊的景象賦詩作詞,有的人則用畫筆記錄下這難忘的瞬間。而那些勇敢的弄潮兒們,則駕馭著小舟在波濤中穿梭自如,展現出無畏的勇氣和高超的技藝,贏得岸上觀眾的陣陣喝彩。
中秋觀潮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承載著古人對於自然力量的敬畏與讚美之情,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即使歷經千年滄桑變遷,這一風俗依然在浙江大地上延續著,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前來感受那驚心動魄的魅力。
中秋之夜,月華如水灑向大地,而燃燈之舉,則如點點繁星墜落人間,為這皎白的月色增添了幾分璀璨與熱鬧。自古以來,便有著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傳承於世。
在廣袤的湖廣地區,人們至今仍然保留著用瓦片精心疊塔,並在塔頂燃起明燈的獨特節俗。那一座座由瓦片堆砌而成的高塔,宛如神秘的燈塔,指引著人們對團圓和美好的嚮往。
與此同時,江南水鄉之地,制燈船成為了當地別具一格的節俗。精巧玲瓏的燈船飄蕩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承載著人們的思念與祝福,駛向遠方。
隨著時光的流轉,到了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愈發興盛起來。據今人周雲錦、何湘妃所著的《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中所述:「廣東之地,張燈之景最為壯觀。家家戶戶早在節前十幾日,便開始忙碌地用竹條編織燈籠骨架。這些燈籠形態各異,有的被製作成果品模樣,圓潤可愛;有的化為鳥獸形象,栩栩如生;還有的模仿魚蟲之姿,靈動俏皮。不僅如此,燈籠表面還會繪製出『慶賀中秋』等字樣,並塗上五彩斑斕的顏色,令人賞心悅目。待到中秋之夜降臨,人們將蠟燭點燃置於燈籠之內,再用繩索繫於長長的竹竿之上。隨後,將竹竿高高豎起,或是立於自家的瓦檐之上,或是放置在寬敞的露台中央。更有創意者,會用眾多小巧的燈籠巧妙地砌成各種各樣的字形或者其他奇妙的形狀,然後懸掛在家屋的高處。這種做法,在民間素有『樹中秋』或『豎中秋』之稱謂。富貴人家所懸掛的燈籠,高度可達數丈之巨,猶如一座巍峨的燈塔。當夜幕降臨時,一家人齊聚於燈下,開懷暢飲,共享天倫之樂。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即便只是豎起一根旗杆,掛上兩隻燈籠,也能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與滿足。此時此刻,整座城市燈火輝煌,交相輝映,不亞於一個夢幻般的琉璃世界。」由此可見,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日,中秋燃燈之俗歷經歲月洗禮依然盛行不衰,且其規模之大,恐怕僅僅次於那熱鬧非凡的元宵燈節了。
猜謎
每逢中秋月圓之夜,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都會張燈結彩,懸掛起無數造型各異、色彩斑斕的燈籠。每一盞燈籠上都精心書寫著一則則妙趣橫生的謎語,吸引著眾多市民紛至沓來。
人群熙熙攘攘,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大家或是三兩成群地圍聚在燈籠下,交頭接耳地討論謎底;或是獨自一人蹙眉沉思,苦思冥想。年輕人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