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國那些年 第三七一章 星月為證
「最是無用度殘生。」
看到這句話,再看著前面帶路的袁勝先身影,韓楓不禁暗暗搖頭。這是另一種處世態度,他也見過不少這種人,但如今回想,若不依仗白童之力,竟然一人也想不起來。
這或許是人生智慧,又或許僅是自我保護的手段,但韓楓卻不得不承認,袁勝先成功地因此避過了戰場兇險,得以在這邊疆一隅樂享清閒;而於這天地有「大用」的叔祖,卻操勞一生,乃至最終。
但若要自己學如袁勝先,處處慢人一步,低頭認己無用,韜光養晦,只怕憋個一兩天,便要生生悶死了。不僅自己如此,似乎那些自己記得的人,都是這樣。從這個角度看來,這位袁統領,竟果真有「勝先」之處。
在望月關稍作休息,韓楓一行正欲繼續向離都進發時,忽然接到了鋒關芒城的飛鴿傳書。那是來自漢星關的戰報,捷報。
戰報乃是芒侯親筆所書,寫得很簡單,只說羅將軍帶兵英勇,行軍神速,僅用一天時間便攻下了漢星關,將敵軍全殲,立功卓著。在最後,芒侯還不忘為自己拉人情,寫道羅將軍少年忠勇,當為三軍表率,應予以封賞以勵士氣。建議將羅將軍破格提為下將軍,另賜「飛虎」為號。
韓楓也很器重羅懷信,對芒侯的建議自然樂做順水人情。而讓他覺得頗為蹊蹺的,是戰報中所提攻打漢星關用的時間。漢星關只有一千守軍,缺兵短糧,如何能夠抵擋羅懷信的上萬虎狼之師?
就在韓楓給芒侯回信時,羅懷信的來信解去了他的疑惑。相比起芒侯的戰報,羅懷信所言更似戰場紀要。
來信字裡行間都透著憤怒,如果這些筆鋒能夠化為劍芒,韓楓只怕自己也要如郎巴大叔一樣瞎了雙眼。那信中寫道,當羅懷信帶軍來到漢星關附近時,伏濤城的援軍也已經抵達。
漢星關外的洪流彼時早已退去,虞林派出求救的士兵也終於順暢無阻地抵達了伏濤城往西的駐兵處。一個月的時間,足夠一萬騎兵晝夜兼程地趕到漢星關。而這些新鮮血液一注入破敗不堪的關口,便立刻給這關口帶來了勃勃生機。
洪水雖然給漢星關帶來了災難,但水流過罷,泥濘的土地上便多出了不少食物。餓得前胸貼後背的守軍們捉魚捕蝦,甚至連水草都沒有放過,在飽餐過後,士氣漸漲,而援軍的到來則無亞於雪中送炭。
每位騎兵身上都帶著三日口糧,雖然一進關口便被「分享」一空,但一支送糧大軍就在一百餘里之外,這無異於讓每個人都吃了定心丸。
由於李文軒全軍覆沒,虞林自然而然成為了最了解西代的高級軍官。西代韓帝帶軍東征漢星關,在關外不戰而退的消息一早就傳到了梁公耳中,梁公並不知道西代內部的齷齪事,便將這軍功記在了虞林身上。
天時地利人和齊集於一身的虞林,在瞬間成為了伏濤城最炙手可熱的邊疆守將,他從都統的職位一轉身就變為了副將軍,第一次體會到了手下有上萬士兵的樂趣。
有了這些新生力量,虞林大刀闊斧地開始修整關口。一萬騎兵再加上漢星關原本所剩無幾的守軍分成了三班人馬,晝夜不歇地勞作,趕在羅懷信大軍到來之前,將漢星關里里外外完全換了個樣。
甚至,虞林在關外還建立了三個小型工事,派了一千名輕騎兵埋伏在官道附近。
因此當羅懷信大軍剛一抵達漢星關附近時,便遭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羅懷信帶著的也是一萬士兵,與對方在人數上來說勢均力敵,然而守城方有了城牆保護,本就占著地利的優勢,更何況虞林防備在先,故而在交戰最初,羅懷信甚至落了下風。
所幸西代士兵的戰鬥力遠在伏濤城士兵之上,即便起初被壓過一頭,但在僵持戰中,也慢慢將優勢扳了回來。這是一場慘烈的戰鬥,羅懷信是驍勇善戰的猛將,虞林也並非李文軒那般外強中乾的孬種。一天**,誰也不肯退卻,西邊的關牆甚至易手了不下十餘次,乃至當西代軍隊完全占領漢星關時,那面牆已經變成了一堵「人牆」。屍體壓著屍體,屍體纏著屍體,血肉模糊之中,已經完全分不清楚誰是誰。
這一仗,羅懷信慘勝如敗。一萬子弟兵,死了兩千有餘,傷了四五千。他是個從下級兵一路靠軍功升上來的將領,雖然家境優渥,但軍旅生涯讓他愛兵如親,看著那些屍首,他欲哭無淚,然而看著被活捉後兀自滿臉倔強的虞林,他卻無法將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