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第一太祖爺 第一百五十八章 朝局莫測
太平宮之事被定性為意外,罪責歸咎於內監張規,伺候太后不力,致使太后不幸病故,自知難逃死罪,上吊自盡。
官家命禮部按制舉哀,罷朝一旬,正式宣發訃告,遍傳天下。
沒有追封上尊號,沒有追授諡號,也沒有指定哪位大學士專門為李太后撰寫諡冊文、哀冊文,一切都簡單地「按制舉哀」即可。
留守開封的馮道和一眾大臣心領神會,從速辦理喪事,將李太后匆匆葬於前代高祖劉知遠睿陵東側二十里處,史稱高后陵。
往西不到十里,就是隱帝劉承右的穎陵。
這片位於許州陽翟縣境內的陵墓群,也就是後世的後漢帝後陵墓群,後漢立國三年,兩代皇帝和一位皇后太后數名妃嬪全都葬在此處。
李太后出殯那日,大多數朝臣只在西華門外露過一面,而後盡皆散去,有的回府,有的回衙堂繼續辦公理事。
朝廷對於此次喪葬規制沒有特定要求,馮道作為開封留守,自然是不能輕易離京的,商討來商討去,竟然沒幾個人願意出任禮儀使,前往陽翟主持安葬事宜。
范質倒是主動請纓,以他的官階倒是夠資格,可年紀太輕,馮道擔心讓朝廷落得個不持重的閒話,傳到皇帝耳朵里惹麻煩。
最後,由剛剛從棣州歸來的老臣王仁鎬擔任禮儀使,范質為副,朱秀為儀仗使,一同前往陽翟主持葬儀。
王仁鎬年屆六十,也是一位五朝老臣,曾經在郭威手下當過天雄軍節度副使、鄴都副留守,深得郭威信任。
只因之前受到王峻排擠,犯小過被外放,擔任唐州刺史、棣州團練使。
王峻逆黨被剿滅,郭威第一道旨意就是讓王仁鎬回京,進封右衛大將軍,兼任宣徽北院使兼任樞密副使。
無論資歷德望官階,王仁鎬都是擔任禮儀使的不二人選。
許州忠武軍是史匡威的地盤,朱秀特地帶上史向文和史靈雁,又讓張德均假扮親隨,一同出發。
到了許州,史匡威服喪來迎接,禮送太后棺槨前往陽翟。
祭禮後,朱秀藉故在許州多留了幾日,王仁鎬和范質先返回開封。
老史關心他的傷勢,找來幾個許州名醫,親自盯著給朱秀診斷,直到幾個大夫都說傷勢痊癒,只需繼續調養便可,這廝才算罷休。
許州就是後世許昌,距離開封不遠,忠武軍只是地方戍衛軍,不擔任具體防務,民政也安穩,物阜民豐,老史的日子過得清閒至極。
這廝閒得心發慌,把彰義軍那套操練法子搬來,親自監督狠狠操練忠武軍兵士,惹得底下一片叫苦聲。
老史得意洋洋,非得拉著朱秀觀摩演軍。
一支數千人馬的地方民團武裝力量,硬是被他操練出一股北地邊軍的強悍氣勢。
朱秀倒也沒阻止,誇讚了幾句,還針對忠武軍的優缺點給出具體建議。
逗留了幾日,朱秀帶著史向文和史靈雁回開封。
此時朝廷上下已經完全除喪,一切按部就班就行著,絲毫看不出前幾日才舉行過國哀大禮的跡象,更無人再提李太后病故之事。
朱秀花費重金疏通關係,才從刑部監牢帶走張規屍體,在開封西北郊外,一座春草繁茂的山丘之上,面朝晉州方向為他落葬。
張規是晉州人,不能回鄉安葬,讓他墳墓面朝家鄉,也算魂歸故里。
祭祀張規的,只有朱秀和張德均。
張德均跪倒在墓前,放聲大哭。
從此以後,他對外的名字叫作王繼恩,只有朱秀知道,世間還有張德均這個人。
四月末,相州傳回一系列人事變動的旨意。
河中節度使王景移鎮鳳翔,宋州節度使常思移鎮青州,鳳翔節度使趙暉移鎮宋州,河陽節度使王彥超移鎮河中
其中最令人譁然的,是任命李重進擔任泗州防禦使。
也就意味著,官家不再追究李重進矯詔南逃的罪責,反而還正式下旨,讓這個謊言自動圓滿。
官家甚至沒拿掉李重進殿前都指揮使之職,朝臣們對此議論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