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一儒生 第十九章 糧草督運
更新:08-09 06:50 作者:遠徵士兵 分類:軍事小說
曹元寧與秦風的翠風閣之旅終究還是沒能成行,原因是蕭公敬提醒了秦風一句:「軍情緊急,回鶻隨時會兵逼敦煌國,秦大人今夜當好生休息,明日一早便去軍營準備相關事宜!」
這番話自是讓曹元寧覺得好生無趣,但仔細一想,蕭公敬的話也對……現在正是緊要關頭,且秦風又是計劃制定中的要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誤了大事,甚至還有可能危及敦煌國的安危,於是也就不再勉強了。
其實蕭公敬又哪裡是真急著要秦風走馬上任,他最好就是秦風別來,反正計策剛才在御書房已經定下了,剩下的只是實施的問題,就算這其中出了什麼亂子,蕭公敬以為憑自己的能力也足以應付。
他之所以這麼做,一是因為秦風這樞密副使是皇上封的,自己反正明著不能拒絕,乾脆表現得爽快一點。二是籍此在秦風面前擺擺官威,讓秦風明白別以為有皇上和王爺護著就能話事,樞密副使終究還是個副職。
其實這話說的倒是不錯,亂世中實力也就是兵權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這所謂的三權分立,也就是之前所說的「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實際上這「各不相知」是根本做不到的。
首先是政、軍不可能做到實際意義的分離。
政軍分離如果是在和平時期那還好說,一旦到了戰時,政治和軍事幾乎可以說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
若是要細說的話,那麼就是在和平時期掌握政治的中書比較重要……沒有戰事,那軍隊就只是訓練保持戰鬥力的問題,平時在運作、在忙碌的基本都是中書,於是國家權力大多掌握在中書手裡。這時中書甚至還會將手伸向樞密,這也是為什麼唐朝時樞密使大多都是由太監或是文人士子充任的原因。
但如果戰事一多,這種情況就會發生轉變了。由太監或文人把握的樞密對軍事一竅不通,於是要麼因為胡亂指揮而走向毀滅,要麼就進行改革轉由懂軍事的武將擔任。
這也是五代十國這亂世時樞密使逐漸由武將把持的原因,但由武將把持樞密使也不全是好事……在對外戰事上的確比太監或文人把持樞密要好得多,但在對內上,往往就是武將手中有太多的兵權,於是中書都沒有說話的份了……就像在御書房裡的一番談話,宰相劉籍說的話一是因為對軍事不了解而不靠譜,二是手裡沒有實權說話沒有份量,所以手握兵權的蕭公敬根本就沒把劉籍當作一回事。
也正是這個原因,五代十國時期總是一次又一次的上演武將擁兵造反的事情,甚至使五代十國結束的宋太祖趙匡胤都是武將擁兵造反拿到了皇位,這就直接影響到宋朝「重文輕武」、「以文統武」,於是秦檜才能那麼輕易的陷害了岳飛。
這都是後話。
至於三大要務里另外一個主管財務的「三司」……如果軍政大權都在某個團體手裡,那這三司就更沒有說話的份了。不聽話的,砍掉腦袋換一批人上去也就得了。
蕭公敬回到將軍府後就有些悶悶不樂,回房後就讓下來端上一壺酒坐在桌前皺著眉頭喝著。
將軍夫人張氏就有些不解的上前問道:「夫君有何心事?難不成是出了差錯讓皇上不喜?」
「非也!」蕭公敬嘆了一口氣:「皇上封我為河西招討使,以應回鶻之患。」
「那定是夫君擔心無力退兵了。」
蕭公敬又搖了搖頭:「回鶻雖是凶勇,卻又如何能比得上秦風?!」
張氏不由驚道:「這秦風是何許人也,卻能比得過回鶻十餘萬精騎?」
蕭公敬正要說明,猛然想起這是軍機大事便是對家人也不可輕易泄漏,否則一個不小心便會釀成大錯。於是趕忙轉口說道:「夫人有所不知,這秦風是豫州大儒趙肅門下的弟子,雖是一名書生但卻熟讀兵書深諳兵法。今趟皇上一日之內便封其樞密副使、招討副使,這……」
「哦!」聞言張氏不由恍然大悟。
要知道這張氏可是神武皇帝張承奉之女,她雖是對行軍打仗知之甚少,但於是自小在宮中長大是以對勾心鬥角之事卻頗有心得。
於是稍一沉吟,張氏便獻計道:「夫君不必過於擔心,那秦風縱然胸有萬千兵甲,但終究不過是個書生。夫君只需安排幾個心腹好手在他身邊,名為保護實則監視,一見事情不對便……」
說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