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漢中祖 第六十二章態度
七月,成都,武擔山。讀爸爸 www.dubaba.cc
時至午間,太陽正盛,暑氣蒸騰,炎熱難耐。溪水順著山勢嘩啦啦地流下,潺潺之聲不絕於耳,清脆悅耳。
大漢文武諸卿披著素袍,三三兩兩聚成一團,沿著溪水上行,時不時觀望山道間的景色,很是愜意。
諸葛亮神情悠閒,單手背腰,指點說道:「武擔山有如此景色,倒是少見。」
】
潘浚捋著鬍鬚,笑道:「世間美景繁多,只是我等忙人無暇觀之而已。」
「哈哈,承明所言有理。」蔣琬應道。
大漢時至休沐日,劉禪特意尋了一個地方,將大漢高官喚上外出遊玩,讓他們走走散心,也算是天子的關懷。
沿著溪水走,未過多久,眾人便望見一頂大帳扎在空地上,侍從捧著菜餚來往穿梭,帳外數名天廚正在忙活著飲食。不遠處,大漢天子正一臉悠閒地坐在溪水畔岩石上,手持手持魚竿,臨溪垂釣。
黃皓見眾人抵達溪水畔,迎了出來,說道:「諸位上卿,請入座。桉几上奉有茶水,隨意即可。」
在侍從的引路下,文武諸卿也不客氣,按序入座,不過諸葛亮卻是往溪畔尋劉禪而去。帳中沒有陛下、上丞相二人,諸卿放鬆很多,互相交談著趣事,以為作樂。
諸葛亮見劉禪獨倚竹杖,便站在溪畔觀魚,也不做聲,而是靜靜等候著。
半響後,魚兒咬鉤,劉禪揚起魚竿之際,諸葛亮方才徐徐而言道:「陛下安樂否?」
劉禪轉頭見是諸葛亮,將魚竿交給其他人,笑道:「上丞相以為朕安樂否?」
諸葛亮啞然一笑,說道:「臣非陛下,豈能知垂釣之樂?」
劉禪站起身子,望著河中朔游的魚,說道:「上丞相以為孫權。曹叡安樂否?」
「孫權、曹叡?」諸葛亮念叨一句,說道:「孫權大敗於淮南,豈會樂乎!曹叡南敗孫權,東退我軍,自然樂矣!」
說著,諸葛亮反應過來,說道:「倒是臣先前不解陛下之意了,想必國家近日定為天下局勢而憂心啊!」
頓了頓,諸葛亮又繼續說道:「國中諸卿皆以為吳國今遭此大敗,日後難以北伐,我國需以一己之力而對逆魏,不知陛下以為然否?」
劉禪用手盪了盪袖口,說道:「吳國大敗,朕倒不擔心,以東吳國力觀之,若要北伐,仍是可以北伐。只是朕憂經此役後吳人心氣懈也,今後不敢北伐,多是限江自保,而無進取之心。」
諸葛亮微微頷首,贊同說道:「陛下所言,亦是臣所慮之事。孫氏出自吳郡,根本於江東,以來欲北伐者,無非周瑜、魯肅、呂蒙等將。今淮泗大將皆沒,能舉國北伐者,不過孫權耳。如今孫權受辱大敗,其北伐之心氣散也。」
東吳的統治基礎是江東士族,根本核心又在於吳郡士族。孫權統治江東以來,乃是與江東士族共治天下,輔以淮泗之人為臂膀。
最明顯的代表就是東吳四大都督,周、魯、呂、陸四人,三人是來自淮泗集團,這些淮泗集團的將領上位比江東本地將領更具有進取心。隨著淮泗集團將領的去世以及江東士族的壯大,江東將領上位基本是時間問題而已。
是故對於北伐,東吳能有魄力以及實力的人,唯孫權一人。但是隨著這次大敗之後,折損大量中軍,不難猜測五十五歲的孫權難有精力與心氣發起再北伐了,將會把注意力轉移到鞏固自己的統治以及確保天下不能一統上。
劉禪沿著溪畔走動,分析說道:「孫權之心不難看出,遣使入我大漢,自請廢中分天下之盟,自心可誅,無非是欲自謙,而坐江而觀虎鬥爾。」
孫權坐山觀虎鬥的陽謀,大漢不能不中。畢竟大漢自以為是兩漢正統,勢要平定天下,肯定會興兵北伐的。除非大漢這些年就是不北伐,看著江東被曹魏欺負,要不然就是會中計。
諸葛亮遲疑半響,問道:「陛下之意是?」
劉禪意味深長地問道:「上丞相以為吳國於我國而言,利否?弊否?」
諸葛亮捋著鬍鬚,緩緩說道:「老臣以為吳國今後於我國當是弊大於利也。」
「哦!上丞相何出此言?」劉禪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