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公孫康 第145章 普及教育

更新:06-21 20:28 作者:餅甜 分類:軍事小說

    第四個要討論的議題是普及教育的問題。

    公孫康首先發言,他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這裡,我要代表遼東官府、遼東百姓向一直在遼東默默教書育人的老先生們表示感謝。」

    他站起來,整整衣冠,鄭重的向邴原、管寧、蔡邕等人坐的席位拜了一拜。

    幾個老先生連忙起身,弓腰還禮說:「不敢當,實在是愧不敢當。」。雖然他們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但心裡都是在竊喜的。能夠被別人所尊重,換誰都是高興的。何況是遼東官府、遼東百姓的尊重。

    大家都落座後,公孫康繼續說:「八年前,我就想在遼東進行普及教育。但受限於師資的不足,一直沒有實行。現在,我覺得條件已經成熟了。」

    這8年來,邴原、管寧、蔡邕等人帶出了幾百名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寒門,他們又去當教師,帶出了幾千名學生。這是遼東師資的一個來源。

    許多從中原各州逃難來到遼東的認識中,有數萬名認識字、讀過書的人,雖然他們並不是都可以被稱為士子。但教授頑童識字還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時代,做私塾教師要比別的行業體面,受人尊敬。所以這也是遼東師資的一大來源。

    第三個來源就是軍校了。這些年,遍布遼東的幾十所少年軍校,源源不斷的培養出十幾萬名認識字的年輕人。這些人並不能都參加軍隊的,體力不合格,軍事技能不過關的,都被淘汰下來,進入社會中,這些人也可以作為師資的一大來源。

    總之,只要公開招聘,只要求能教授千字以內的文字這個簡單條件,可以招聘到數萬名教師。

    戲志才詳細的對大家講解了普及教育的基本方法:

    由官府出錢補貼,在每一個村,建立公塾。實行二年制義務教育。每個公塾要求一名教師,學生則要求50名左右。低於30名學生的,則附近幾個村合併進行教育。每個公塾的學生人數,控制在40-60人之間。多於60人的大村,則增加教師的數量。

    只要求教授:千字以內的文字和基礎的數學。

    學生的年齡,要求在7歲至15歲之間,符合年齡要求的,都可以報名學習。


    每七天只上五天課,休息二天;每天只上半天課,不會耽誤他們幫家裡做工務農的。

    戲志才強調:報名不收任何學費,而且官府免費提供一套筆墨紙硯。但是也不強迫百姓們送孩子上學,報名純屬自願。

    至於二年義務教育完成後,孩子們還想繼續學習的,就要去各種私塾深造了。

    更深層次的教育,還需要等待遼東經濟、文化事業更進一步發展,才可能普及。

    在數學方面,公孫康已經寫出了一個課本,是後世小學五年級的課本程度。

    數學方面他發明了0,1,2,3,4,5,6,7,8,9這十個數字,公孫康沒有說這是什麼阿拉伯數字。他說的是公孫數字。這10個數字中,數字0是劃時代的發明,震撼了很多當代的數學家。

    公孫康編寫了一個乘法口訣: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普及加減乘除。

    他還順便把算盤發明了出來,普及教育之後,可能會有很多窮苦的孩子憑藉這個一技之長,去做賬房先生,藉以餬口生活。

    郭嘉也發言說:「請各位老先生來,是想請各位老師編寫一本千字文,作為幼童識字、發蒙的課本。這是一件可以流傳千古的大事。」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個時候都沒有發明,他們不僅僅是識字課本,也在裡面灌輸著一些思想。公孫康不想沿襲這些思想,所以對這三本書提都沒有提。

    只是讓邴原、管寧、蔡邕等人編輯一本簡單的識字課本。命名為千字文,意思是可以認識一千個字。

    做了這麼多工作,也是為以後科舉鋪路的。只有全社會讀書人多了,才可以進行科舉。才可以給寒門一個出路,打破世家豪門對知識、對教育的壟斷之後,才能夠打破世家豪族對官場的壟斷。

    但這個最終目的,公孫康深深的埋在心裡,條件不成熟時,他壓根不會提出科舉二個字的。

    編寫千字文,可以流傳千古,同時流傳的,也是編寫者的美名。這是一件能夠與孔聖人齊名的大事,所以邴原、管寧、蔡邕等人都很興奮。他們不僅答應下來,還爭先恐後



第145章 普及教育  
相關:  從陽神開始掠奪    驚天劍帝  都市逍遙邪醫  特戰之王  都市之兵王歸來  
下面更火
搜"三國公孫康"
360搜"三國公孫康"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