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銀狐 第二十章 鼎盛時期的劉表
建安七年年底,江夏水軍的實力就開始暴增了。
劉表的軍隊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襄陽軍隊,分布於南陽、章陵、南郡等地。
第二部分為長江水師,這部分兵馬較少,游弋於江陵、秭歸一帶,主要是為了防備劉章從長江上游進攻。
第三部分則為江夏水師,黃祖與孫家父子三人都是老朋友了,跟他們打了十多年,不止屢次抵擋住了孫策孫權的進攻,還偶爾反擊殺入豫章郡。
南人本就擅長於水戰不擅長步戰,劉表為黃祖增兵,擁眾已經達到了六萬,讓他儘快訓練水師,準備為討伐孫權做好準備。
雖然賈詡為其定製的戰略是稱霸南方,但也有個先後順序。
江東在長江下游,順江而下進攻顯然要比逆流而上進攻要強,因此劉表決定主力部隊進攻孫權,讓蔡冒統領長江水師防備劉章,採取先東後西的策略。
不止是江夏的黃祖,還有長沙的劉磐,亦是增兵到了兩萬。
在西守東擊的戰略影響下,東面的江夏、長沙乃至桂陽,已經陳兵近十萬。而秭歸、巫山等地則只有兩萬人,畢竟這些地方都非常險要,兩萬人足以擋住劉章數萬大軍。
南方此時就像是陷入了一場軍備競賽,在三方都想奪南方二分天下的戰略影響下,每個人都在快速整頓兵馬,訓練士卒,為來年大戰做準備。
反倒是北方一片寧靜祥和,袁紹和曹操隔著黃河南北對峙,雙方儼然開始了五穀豐登,都進入到了休養生息的階段。
袁紹雖然家大業大,可再家大業大也不可能這麼敗,兩次失利,損失的兵馬達到了十萬,且烏巢一把火,多年積攢的糧草毀於一旦,那是真的傷筋動骨,對他的打擊很大,必須調養一番。
而曹操也是如此,雖然他贏了,但河南本就殘破不堪,大量人口遷移外流,導致他治下人口稀少,關中又時常叛亂,現在也就勉強占據豫州兗州徐州等地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就必須遠離南方的戰爭泥潭,專心從事生產,發展農業。於是在建安七年四月回許都之後,曹操與荀或商議了遷都。
作為東漢最頂尖的戰略家之一,荀或也認為確實應該遷都,戰略方向應以消滅北方袁紹為主,避免和劉表糾纏過深。
只是唯一的問題就是應該遷哪裡。
洛陽?
董卓一把火燒光,殘破不堪,現在已是四面漏風。
河內?
河內田地確實很多,而且有黑山軍,張燕曾經上書朝廷,願意投靠,如果有張燕加入,曹操的實力會大漲。
但河內郡離冀州實在是太近了,有點像是戰國時期,韓國首都陽翟與魏國首都大梁之間的距離,可謂是近在遲尺。
雙方一旦開戰,就跟南陽隨時可以偷襲許都一樣,袁軍將會在新的都城附近與曹軍戰鬥,毀壞周圍的田地,不利於屯田。
那麼剩下可以選的地方就只有開封、睢陽、昌邑這三地。
這三地的地理優勢比較明顯,一是離南陽比較遠,三地到襄陽的平均距離都在四百公里以上,劉表想北上攻打曹操,就必須長途跋涉千里,不利於進攻。
二是離鄴城的距離比較適中,三地到鄴城平均大概在二百多公里,曹操如果想要與袁紹打仗的話,補給線不會拉太長,也更容易利用黃河阻攔敵人。
三是三地周圍都有大量平原地形,可開墾的田地無數,且位於河南腹地,河流湖泊眾多,甚至昌邑臨近大野澤,絕對不會懼怕乾旱無水澆灌田土。
所以這三地的條件都比較合適。
但首先排除了梁國睢陽。
因為曹操手底下有潁川派支持開封,兗州派支持則支持昌邑。
當初曹操遷都許昌,就是因為得到了潁川世家的支持,這才以遷都許昌為利益交換,現在雖然因為戰略需要重新遷都,但也必須照顧潁川派的利益。
開封不在潁川,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