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謀伐 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
測試廣告1司馬俱投降了。筆硯閣 www.biyange.com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三國志·蜀志·馬謖傳》:「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攻心之計,需要對人心有一個充足把握。
陳暮知道自己手段確實卑鄙,利用司馬俱的困境,毀人家糧草,逼人家投降,實非仁義之士的所為。
但這個結果難道不好嗎?
四萬多青壯勞動力無一傷亡,官軍也無一傷亡。
不費一兵一卒之力,和平解決戰事。
至少陳暮還會給予他們大量的田地,讓他們擺脫賊寇的身份,讓他們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可以娶妻生子,可以為父母養老送終,以後再也不用擔心被朝廷剿滅。
雖然以後這些人可能都得打工種田,再也沒有人權可言。
但在封建社會講人權,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哪怕劉備談仁義之道,也不是說給予治下百姓自由自在的權力,只是他會把百姓當人,不像其他軍閥把百姓當狗而已。
所以相比於三國另外兩個毒士,李儒縱火燒洛陽,賈詡冷眼靜觀長安變,死的人不計其數,陳暮覺得自己善良得跟天使沒什麼區別。
高苑城回到朝廷治下,原本逃離的百姓,也陸陸續續遷回家鄉,司馬俱的人馬被打散,分了田地,種地去了。
城外二十多萬畝田,劉備軍毀了一萬畝,但還有另外十多萬畝可以搶救一下,不能浪費。
於是陸康的樂安軍駐守著城池,包括劉備軍在內,都加入到了排水的工作中。
去過鄉下看過田間土地的人應該都知道,從古代開始,漢民族的田壟規劃十分合理,田地兩側一般會挖深渠,就是用來排水用。
五萬人轟轟烈烈地開始了通渠放水的工作,忙碌了整整兩天,最後總算是保住了一大半田地。
在收服了司馬俱後,陳暮將善後事宜交給劉備陸康處理,自己跑回了齊國。
泰山書院,五月初。
書院外青石板鋪在竹林小道上,一曲山泉從門前流淌而過,花草散發著撲鼻的清香,蝴蝶飛舞,野蜂嗡嗡作響,竹林外的草地上停滿了馬車。
「哇,這裡風景不錯呀。」
「少郎,慢一點,不要跑那麼快。」
「父親,我們到了嗎?」
「到了,這裡就是泰山書院。」
「我能見到鄭公嗎?」
「聽說鄭公在泰山學宮講學,有時候也會來泰山書院給你們授課,下次他老人家的時候,你可以去請教他。」
「阿福,以後我們是不是要住在這裡了?」
「是的,不過書院裡不許僕人入住,奴會住在城外,隨時過來服侍郎君。」
「叔父,我不想來這裡讀書,我想待在從祖身邊。」
「阿議,聽話,樂安離齊國也不遠,想回去看父親,我們以後可以隨時回去。」
僕人將馬車裡的行李取下來,四至十二歲的少年們下車,好奇地打量著未來他們可能要住很長一段時間的地方。
陳暮作為泰山書院的院長,站在竹林入口外,笑吟吟地看著不遠處的孩子們。
不知道這些人,哪個是諸葛亮,哪個是陸遜,哪個是陳群。
書院裡的雜役紛紛上去幫忙,引著眾人進去。
「刺史。」
崔琰帶著自己的弟弟崔林,路過陳暮的身邊,恭敬行了一禮,又對崔林道:「這是青州刺史,也是泰山書院的陳院長。」
「見過院長。」
11歲的崔林已經是個小大人模樣,只是神情木訥,一板一眼地行禮。
陳暮在心裡覺得這孩子沒有靈氣,不過一想到崔琰也是這性格,便也釋然,點頭道:「嗯,進了書院,好好讀書。」
「唯。」
崔林恭敬應是。
崔琰今年二十五歲,原本歷史上,應該要到190年也就是他29歲的時候才會與朋友公孫方一樣拜鄭玄為師。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