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255 失禮君前太尉怒(上)
如果說屯田是荀貞迎了劉協和朝廷遷到許縣後的第一件要務,那麼上計就是劉協等遷到許縣後,朝廷即將需做的頭件大事。
漢家制度,每年十月,郡國上計朝中。「計」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會也,算也」,即計算之意;「上計」也者,就是各級官府把「計」內容和情況統一「上報」朝廷。用後世的話說,即地方政府每年一次的,向朝廷做的,包括了本地「戶口墾田、錢穀入出、盜賊多少」等等各方面之情況在內的總體匯報,再用後世的話說,這就相當於是,每一個自然年是從正月到十二月,但每一個財年,於本朝言之,則是從本年的十月到翌年的九月。
既然是每年的一次匯總工作,為何不在年底,或在翌年的年初,卻在十月?這是受秦朝制度的影響。漢承秦制,本朝的曆法、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制度多是照搬的秦朝,而秦朝之時,歲首為每年的十月,故此本朝之初,也是以十月為歲首,直到武帝《太初曆》頒布後,才改為正月為歲首,但上計的時間一直沒有變,延續至今,都在十月。
往年太平之時,每到十月前後,都是京城頗為熱鬧的時候。
除了少數偏遠的郡,朝廷特別允許兩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到朝中上計一次以外,其餘的百餘郡國都是每年一次上計,雖有路途遠近之分,然到十月左右,幾乎大漢治下的所有郡國的上計吏,都已齊聚京城,只上計吏就有百數,加上上計吏的從吏們,何止數百之多的各郡的優選之吏!各個郡國在京城設置的驛館都是住得滿滿堂堂。
上計之前,這些上計吏,或者拜訪在朝中為官的親友,或者奉長吏之囑,拜謁朝中大臣,海內各地的口音響徹京城,那當真是熱鬧非凡。
而又到上計之日,先是百餘上計吏聚集到司徒府中,伏拜於寬敞的院上,由司徒舉行正式開始上計的儀式;接著,便由「典天下歲盡集課事」的尚書台之三公曹、職在「監察百官」的御史大夫、「掌錢穀收支」的大司農等各個機構著手進行具體的審計、審核。
整個工作完成後,朝廷經過討論,獎勵各郡之優者,懲治落後者。
因為上計是地方與朝廷下情上達的一個重要渠道,且上計吏是郡國的代表,故上計吏品秩雖低,百石罷了,但在此期間,有的上計吏可能還會得到天子的接見,如郭圖的族中祖上郭宏,也曾任過潁川郡的上計吏,就曾在一次上計中,得到了當時天子前漢元帝的召見,言辭辯麗,對答如流,為元帝感嘆「潁川乃有此辯士耶,子貢、晏嬰何以加之」,群公矚目,卿士嘆服。
總而言之,上計是對帝國整個一年工作的一個總檢閱,也是對下一年工作的一個總開端,不管場面上,抑或具體的意義上,都可當之無愧的說是每年一次的政治上的大盛事。
卻只是董卓生亂以今,四方諸侯割據,這上計的盛事,已然是多年未曾再現於朝了。
有道是「文治武功」,要想真正的秉政朝廷,為朝臣、士民信服和擁戴,只取得軍事上的成果,這是遠遠不足的,還必須要在政治上也做出足夠的成果,唯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威望真正地在朝中立起,也才能使朝廷,或言之自己的威嚴真正地傳遍天下,為日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早在勤王成後,定下了遷都許縣之時,荀貞就已開始著手「上計」此事。
不僅他控制下的徐、兗、青三州之各郡及九江、阜陵兩郡,還有河南尹、弘農郡、河東郡、河內郡這司州的東部四郡,他早早地就通過朝中傳下了詔令,叫其之上計吏必須在十月前到達許縣,而且孫策所控制的豫州,同樣也提前已然傳下命令,又揚州、劉表治下的荊州也都已有旨意傳去。
當然,袁術的南陽、袁紹的冀州等地、高幹和曹操的太原等郡、關中的司州三郡、劉璋的益州,乃至幽、涼等州,也都分別有令旨傳往,只有交州實在太遠,未有旨下,只不過這些地方的郡守,會不會遣上計吏來,或能不能遣上計吏來,這就不是荀貞所能控制的了。
但饒是如此,就算把這些不能控制的郡國排除在外,粗略下來,今年將會到許縣上計的郡國也達有三四十之數,差不多占了天下郡國總數的近半,如只算素來富庶之地的話,那就是占了半數還多。
……
聽從吏回報說是河東的上計吏,荀貞問袁綏,說道:「青、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