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召喚猛將 一百二十五 中原雙驕
更新:09-06 09:11 作者:青銅劍客 分類:軍事小說
潁川郡下轄十七縣,土地肥沃,經濟繁榮,擁有人口一百二十萬,是黃巾起義爆發之前除京師之外最富庶的地方。
在這皇權至上的封建年代,每個富庶的地方都會有大小不一的士族存在。而在潁川,最出名的士族自然首推荀氏家族。
要說起荀氏一族的輝煌,至少要向前追溯五百年直到戰國時代,中原地區的荀家出了一個著名的儒學大家,名字叫做荀況,他也是後來潁川荀氏家族的先祖。
荀況出生於戰國時期的趙國,自幼研習儒家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就,將儒學發揚光大,成為了繼孔子、孟子之後的又一儒學大師。而這荀況也就是後人嘴裡稱呼的「荀子」。
論名氣,荀子不及孔、孟兩大賢聖,但說起他的兩位高徒,絕對是如雷貫耳一般的存在。一個便是法家始祖韓非子,另一個是輔佐秦皇嬴政掃平六國,官拜丞相的李斯。也許有人不知道荀子之名,但不知道韓非與李斯大名的卻絕對是鳳毛麟角一般的存在。
及至後來,東漢順帝年間,也就是距今八十年前,荀家又出了一個德才兼備,名揚天下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荀淑。
荀淑做的官不算大,最高時官拜郎中,後來又做了地方的國相。但荀淑培養出來的八個兒子,卻個個都是人傑,皆是德才兼備,品行俱優的賢良,被世人稱之為「荀士八龍」。
荀氏八龍之中官職做的最高的是老六荀爽,曾經官拜司空,在東漢時期。司空已經是三公之一,整個大漢朝廷舉足輕重的人物。荀爽的其他兄弟也有出仕在地方擔任郡守、國相的。也有隱居修學問道的,俱都為世人稱頌仰慕。
而劉辯拍腿稱讚的王佐之才便是荀氏家族年輕一代的佼佼者。荀氏八龍老二荀緄的第五個兒子荀彧,被世人稱之為「王佐之才」。後來也成為了曹魏的內政領袖,蕭何一般的人物,官拜侍中、錄尚書事、持節總督曹魏百官,甚至可以稱之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毫不誇張。
到了晚年,曹操權力日漸膨脹,先自稱魏公,後來又接受幕僚建議。進爵稱魏王。忠於漢室的荀彧對此堅決反對,儘管此時的他已經與曹操親密無間的合作了二十多年,但作為世代蒙受朝廷隆恩的荀氏傳人,荀彧仍然堅定的維護著大漢朝苟延殘喘的正統地位。
但政治是殘酷無情的,哪怕之前再親密無間,情同手足,但反對自己的霸業卻是曹操不能容忍的。因此賞賜荀彧空盒一個,命他進食。荀彧自知曹操稱王之意已決,對自己已經不能容忍。便服毒自盡,用生命為大漢王朝畫上了最後的句號。
荀彧既死,曹操追念其功,對外謊稱荀彧病死。追封萬歲亭候,以三公之禮厚葬。到了魏元帝曹奐時期,念及荀彧治國之功。將其追贈為太尉。
「那前面便是荀氏家族居住的潁陰縣城了,殿下進城打聽一下。便知荀文若的府邸!」
荀氏一族名滿潁川,劉辯很輕易的就找到了一個嚮導。在他的帶領之下。領著三千輕騎,狂奔了兩個半時辰,趕了一百五十里路,終於抵達了荀氏一族所在的潁陰縣城。
「多謝老丈!」
劉辯拱手道謝,吩咐隨從賞了一塊碎金子,然後策馬直奔城下。三千精騎,捲起漫天塵土,席捲而至。
縣令聽說弘農王率軍到來,不知何故,嚇得面色如土,急忙打開城門迎接。跪拜在地:「小吏不知大王駕到,有失遠迎,還乞恕罪!」
劉辯翻身下馬,也不囉嗦:「寡人此行專為拜訪詢問若而來,麻煩縣令前面帶路。」
其實,劉辯並不知道,一開始自己與荀彧的距離只有咫尺,甚至曾經見過面。
今年二十七歲的荀彧於去年春季被舉孝廉,仗著擔任司空的叔父荀爽的提拔,被調到洛陽皇宮之中擔任守宮令,掌管皇帝使用的筆墨紙硯。那時候靈帝劉宏尚未駕崩,劉辯還是年幼懵懂的太子。
到了夏天,靈帝駕崩之後洛陽城裡突然變得風起雲湧,先是大將軍何進與十常侍暗鬥身死,之後董卓進京將洛陽攪了個天翻地覆,擅殺大臣,殘害無辜,夜宿龍床,奸/淫宮女,弄得人人自危,荀彧見勢不妙,棄官而去,悄悄返回了故鄉隱居。
也幸虧劉辯來的正是時候,若是早一些或者晚一些,只怕荀彧都未必會呆在故鄉,說起來也算是一種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