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召喚猛將 八百五十二 多虧了李太白
更新:09-06 09:15 作者:青銅劍客 分類:軍事小說
站在劉辯面前的商鞅年約二十六七歲,中等身材,不胖不瘦,面容清癯,言行舉止間透著一股倔強,一看就是骨子裡不安分,試圖挑戰世俗規矩的激進分子。
劉辯回到金陵已經十天左右,剛回來的第一天就命學部的官員把去年科舉名單給自己送到麟德殿,目的自然只有一個,看看有沒有商鞅的名字。
科舉乃是朝廷的大事,考生的簡歷及考卷,由哪個主考官批閱的,都記載的清清楚楚,一點也容不得馬虎。因此劉辯查閱起來並不困難,在三甲之中找到了「商央」的名字,魏郡內黃人,正是被自己復活的秦國改革家商鞅。
魏郡乃是曹操的勢力範圍,不在東漢實際控制之內,因此商鞅在去年春天來到金陵參加了學部組織的會試。因為文采出色,得到學部郎中王璨的提點,獲得了「秀才」功名,之後又在秋試中被王璨提攜為「舉人」,正式獲得了參加九月份由學部主持的院試資格。
商鞅的文章非常激進,認為要想發展國力,改善民生,就應該削弱各地的士族門閥,把他們的一部分土地收歸國有,然後租賃給百姓耕種,收取恰當的賦稅,改善貧富差距,則社會就會安定下來。正所謂不患貧而患不均。
這只是商鞅治國政策的冰山一角,但僅僅只是這一點就已經不能被出自江東士族的顧雍所容,大筆一揮就把商鞅的名字給勾掉,「書生空談誤國,士族安則天下安!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王莽的教訓歷歷在目,這廝是在禍亂朝綱啊!」
翰林院院丞李白也是主考官之一。因為中午喝了酒來監考,遭到了學部尚書顧雍的訓斥,告誡他代表的是大漢朝廷,在莘莘學子面前必須注意形象。
天不怕地不怕的李太白都敢跟皇帝老子討價還價,對陸康、孔融這些當朝三公,海內名士都敢當面取笑。自然不會賣顧雍面子。當著數百考生的面與顧雍吵鬧起來,然後高唱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拂袖而去。
顧雍心中雖然不忿,卻也奈何不了李白。
近年來這廝寫了大量的詩賦,名聲鵲起,享譽海內外,並帶起了一股七言詩歌的文學風,受到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推崇,粉絲無數。被尊為大漢第一詩人。而且天子對他十分厚愛,多次縱容他的恃才傲物,否則像他這般隨心所欲,換了別人早就丟官罷職,下在大獄了。
李白存心和顧雍唱反調,命人把顧雍叉掉的考卷全部拿到自己的廳堂,從頭至尾的審核了一遍。看到商鞅的考卷之後拍掌叫好,大筆一揮。商鞅起死回生,獲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
天子出征在外。在文華殿舉行的殿試由七位顧命大臣聯合進行面試,選出應屆的狀元。
一番殿試下來,最終由二十出頭,來自并州太原的溫恢獲得狀元頭銜,並被委任為柴桑郡郡丞,風風光光的前去協助太守治理地方。
商鞅雖然表現的可圈可點。隨機應變,對答如流,才華橫溢。但依舊被陸康、荀彧、孔融、糜竺、何珅這些出自世家的大臣反感,欣賞他的只有狄仁傑,卻也獨木難支。最終在二十名殿試考生中排在倒數第一,勉強獲得了「同進士出身」,被扔在了貧窮的臨海縣去擔任縣尉。
看完了商鞅的簡歷,劉辯拍著額頭驚呼:「這事多虧了李太白啊,要不是李太白勾了這麼一筆,商鞅名落孫山的話,保不准一怒之下會改投洛陽朝廷或者曹操。」
想到這裡的時候,劉辯忽然發現正史中諸侯割據的時代已經悄然結束,整個中國大陸目前只剩下東漢、西漢、曹操三大勢力,以及苟延殘喘的劉備、劉辯、趙匡胤三個小諸侯。孫策、袁紹、劉表、公孫瓚、袁術這些在東漢末年不可一世的諸侯,已經陸續被掃滅,中原大地竟然呈現了「鼎足三分」的局面。
成功找到了商鞅的名字,劉辯立即派出錦衣衛快馬加鞭趕往臨海徵調商鞅到京城來面聖,另有重任。錦衣衛帶著天子的詔書,快馬加鞭,用了三四天的時間抵達了會稽郡下屬的臨海縣,調商鞅入朝。
比起一臉不可思議的縣令,擔任縣尉的商鞅古井不波,仿佛早就知道有這麼一天,甚至不急著起程,花了兩天的時間把手頭上的事情處理完畢,方才跟著錦衣衛踏上了前往金陵的道路,最終出現在了乾陽宮麟德殿面聖。
「小吏商央拜見陛下,不知陛下召喚小臣有何吩咐?」商鞅跪地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