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貴 第56章 官督民辦
「合作社?」李參一頭霧水,「敢問待制,這合作社到底是個什麼?」
「這個——這麼說吧,譬如童七郎留下的窯口,除了去了一個童七郎,實際上原先燒瓷的人都還在。若是這些窯工如同先前一樣幹活,瓷器還是能夠燒出來,還是一樣能夠賣出去,還是一樣有錢收。李通判,是不是?」
李參點點頭:「待制說的不錯,但燒什麼瓷,燒多少,怎麼定價,怎麼收錢,如何發工錢,都得有個主管說了算。若是沒有這麼個人,別說是窯工自己,就是出了事情官府也不知道該找誰,不是成了無頭公案了嗎?」
「不錯,所以要有合作社這麼個地方,把這些事情擔起來。」
徐平明白,李參最關心的,不是窯場裡怎麼組織,怎麼生產,怎麼分配利潤,他最關心的是什麼人能夠負責跟官府打交道。收稅要找到人收,不繳稅要有具體的人關到牢裡去,各種賦役要能正常攤派下去。至於其他的,官府哪裡會操那個閒心。
這個主意也不是徐平心血來潮,是他長時間思索的結果。自己要推行大農莊大商業為主的經濟模式,那麼在這種形勢下,小農戶小手工業者應該如何面對衝擊?歷史給出的答案是互助合作社,今天李參問起,徐平突然就冒了這個主意出來。
長時間地在農村工作,徐平跟很多農村合作社打過交道,相應地也對合作社的歷史進行過比較深入的了解。
合作社是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小生產者小農戶為了應對商業資本的衝擊,而自然而然組織起來的互助合作的經濟組織。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最早的合作社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充分發展的地方,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也正是因為其有效性和普遍性,出現不久即在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展起來。
在徐平前世生活的年代,發達國家的小生產者和家庭農場依然是靠合作社參與經濟活動,而在中國則剛剛起步。
當然,中國的合作社有著不同的歷程,最早與英國一樣是從消費合作社起步,應對商品經濟的衝擊。但由於具體的國情,一直發展得不快。而到了解放後則又發展得過快,實際成了實現公有經濟的過渡,發展過程並不連續。
商品經濟的到來,必然會對分散的小生產者,甚至是普通的勞動者產生巨大的衝擊,而應對這種衝擊的手段,歷史上最成功的就是合作社組織。甚至可以說,只要徐平在這個年代把商品經濟推行下去,下層人民就必然會發展出類似合作社的組織來應對。經濟現實必然會催生出這種經濟組織,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與其是讓這種經濟組織以雜亂無章的形式自發地產生,不如提前進行引導。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徐平才在李參面前把這個問題主動提了出來。
李參哪裡能夠想到這些,覺得一頭霧水。商品經濟的大潮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物,徐平也只是剛剛開始推動,李參就天縱奇才,也想不到這上面去。
徐平理了理思緒,對李參道:「總而言之,這個合作社最關鍵的就是八個字。」
「請待制明言,到底是哪八個字?」
「官督民辦,以民為主。官府的手切不要伸得太長,不該管的不要管。」
說到這裡,徐平站起身來,地銀杏樹下踱了幾步,轉身對李參道:「至於具體的章程,你容我晚上仔細地想一想,明天再與你說。一些大略的問題,我說給你聽,你也回去想一想,怎麼把事情辦得更好。」
「第一,這個合作社就是一個整體,你把它當作鄉里的一保一伍都好,但是卻沒有保長伍長,社裡的各家都是一樣的。第二,窯場就交給這個社管理,不入社的窯工便跟從前一樣,做活拿工錢,餘事不管。第三,想入社的自願,不想在社裡了可以自由退出,官私任何人不得阻攔。第四,入社的人要交本錢,不拘多少,只看這窯場需要多少本才能動轉起來。所有入社的人交錢的數目一樣,不得有多寡之分。」
李參神情凝重,努力把徐平所講的這些話記下來,分析裡面具體的意思。
「好了,今天就是這樣。明後兩天群牧副使李刺史要來,我都不去黃河邊,你有什麼想法,可以過來找我談。用這幾天的功夫,我們一起把河陰縣的善後處理好。我到這縣裡沒有多少日子,抓了兩家大戶,影響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