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1 第243章 薩哈夫_頁2
罩在戰爭的陰雲下,全球股市的普遍下跌成為羊年初期市場的最新寫照。
由於美伊戰爭開始後,戰局並沒有像市場預計的方向發展,引起油價再次飛漲殃及世界經濟。美伊戰爭風險和委內瑞拉採油工人罷工因素已經令原油價格每桶上漲了10美元左右。布倫特4月交割原油期貨價格漲至每桶34.55美元,創下29個月來高位,紐約商品交易所1個月期原油期貨價漲至每桶38美元。這令人想起了上個世紀70年代中東國家以石油為武器造成的「供給衝擊」,美國經濟從此陷入滯脹泥沼。美伊在油庫上玩火,不確定性可想而知。美國執意要推翻薩達姆政權,由此引起的油價飛漲不僅影響美國經濟,也殃及世界經濟。
油價飛漲令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加上世界經濟尚未擺脫衰退,企業不願擴大投資。據高盛集團估計,占美國GDP比例4.5%的化工等六大耗油行業隨後一年會削減產量20%,這將拖累美國GDP約1個百分點。
美國股市已經連跌3年,為上個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後首見。2002年以來已經數次探底而難以企穩,道瓊指數自去年11月份美伊戰爭風險加大以來已經跌去了1000多點,日本日經指數甚至已經跌至20多年來的低點,德國法蘭克福指數創下7年來的低點,法國巴黎指數也創下6年來低點。股市不振通過托賓q效應令企業不願擴大投資,通過逆財富效應令消費者降低消費,進而對世界經濟產生衝擊。
相對而言,在美國、其他發達國家和能耗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其他發達國家受石油價格飛漲影響首當其衝,能耗大的發展中國家位居其次,美國反而最小。美國有單位產值能耗低且有巨額石油戰略儲備可以應急的優勢。其他發達國家貨幣匯率在美伊戰爭局勢進展以來上漲幅度較大,且大多也是能源消費大國,兩面遭受衝擊。而能耗大的發展中國家苦於未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單位產值能耗又高,且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出口因發達國家經濟下滑而下滑,經濟所受衝擊尤其大。
中國在這次的美伊戰爭中,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一定的經濟損失。中國做為僅次於美國、日本世界上第三大能源消費國,同時又是石油淨進口國家,國際油價的波動對中國經濟影響很大。在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由1995年的16%上升為2000年的25%,目前已上升到28%,而且進口的石油50%以上來自中東。但與極力反戰的歐洲相比,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僅40%。特別是中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安全戰略和石油儲備體系。經濟對國際油價的敏感度會相當高。還有,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還會影響石油上下游產品及相關產品的價格。如隨著石油價格上漲,石油化纖原料的價格也正在上漲。如目前國內滌綸等石油化纖原料的價格已比去年年初上漲了近20%。而且隨著化纖價格的上漲,國內大部分紡織企業開始搶購棉花,導致棉花價格近期上漲了20%多。這就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消費品價格上漲。如機票與汽油價格的上漲都會直接影響民眾的消費。此外影響最大的就是出口貿易了,因為發達國家的經濟低迷,直接就影響到了國內的商品出口。
而實際上,這次的美伊戰爭美國方面雖然花費了200億美元,但真正買單的人,還是全世界的石油消費者。實際上。為第一次海灣戰爭支付了賬單的也是他們。對於這一點,早就準備「倒薩」的美國政治精英不會不清楚。早在1998年年底,國際石油公司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併購,併購金額近2000億美元,其中70%以上由美國的石油公司進行操控。從2002年1月1日開始,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每天增加15萬桶。去年年底,世界原油價格曾經一度突破30美元/桶,這期間美國利用低價購入的戰略石油儲備作低進高出的石油期貨,恐怕就已經為「倒薩」籌集到了相當數量的款項。以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量,每天向世界石油市場投放400萬桶石油,不僅足以彌補因伊拉克石油中斷造成的100萬桶石油短缺,還能輕輕鬆鬆地支付「倒薩」賬單。換句話說,相比第一次海灣戰爭,已經更加諳熟金融運作的美國完全可以直接讓全世界石油消費者替「倒薩」之戰「埋單」。
而在這次美伊戰爭中,最大的輸家無疑就是伊拉克了。
伊拉克本來有著進入世界上最富有國家之列的潛能,但它的資源都被浪費在了戰爭與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