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戰之豫西北傳奇 第十六章 而今邁步從頭越14_頁2
更新:08-20 10:10 作者:枕石聽濤 分類:軍事小說
是直到天快黑了,李萬祥他們才回家。
李萬祥他們事情雖然都辦成了,但是很不順利。
本地過年有個風俗,年分為大年和小年,大年指初一到初五,小年指十四到十六。所有的商家大年三十下午開始關門過大年
民間有「初一初二峨眉月,初三初四好拜節」的說法。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四之間,商家不開門營業,農戶不下地幹活。
初四夜裡或者初五清早,各家各戶的主婦都會在家爐灶里掏灶灰送到路口,這有個說法叫「送窮灰」,意指把窮氣送走。
初五叫「破五」。百姓會到祖先的的墓前祭拜;這一天人們放鞭炮「趕五窮」,用吃喝的形式「打窮氣」、「填窮坑」;這天被商家定為財神生日,這天開門營業會財源廣進。
今天李萬祥他們去買棉花、扦子、筍殼,可開店的人家就是不賣給他們,理由都是還沒送窮氣,不能做生意。到最後兩個人用了另一個辦法才弄來了東西,那就是用「討」的說法。過年人家都講究個吉利,我自己當做叫花子到你家來討東西,那說明你家富有;你給我東西,證明你的仁慈。最後李萬祥從他們家「討」到了這些東西,約定初五那天再付錢給他們。
李青林聽了事情的經過,又好氣又好笑:「我說這些人是不是腦子壞掉了?送窮氣不就是想發財麼?我們買他東西,不就是送錢給他麼?送錢給他他還不要,我看他們一輩子都別想把窮氣送走!」
憋了一肚子氣的李萬祥、李萬全深以為然,都點頭稱是。
棉花和紡紗車都已準備妥當,李家人說干就干。
李萬全買回來的是皮棉,而皮棉是不能直接紡紗的。農民從地里收穫的是帶棉籽的籽棉,籽棉經過軋花,去掉棉籽就是皮棉;皮棉還需要通過彈花階段,使棉花纖維鬆軟,並去掉裡面的雜質,再用手工搓成棉條;最後,紡紗者利用手搖紡車才能把棉花條紡成棉紗。在這些階段里,只有因為彈棉花去雜質有少量斤兩損耗。
李青林根據李萬全他們帶回來的皮棉售價、棉紗收購價格並結合彈棉花的損耗率預算了一下這次紡棉花的利潤。
他拿出紙筆,開始計算。李青林首先用這批皮棉斤兩減去估計的損耗,算出能紡成的棉紗斤兩,再用棉紗斤兩乘以售價,得出銷售金額;其次,用這次買皮棉所花費的金額,加上彈棉花的工錢以及所用筍殼的金額,就得出了加工總成本(因為一輛手搖紡車製作成本低廉,可長期使用且不易損壞,李青林沒有把它的損耗計算在成本里)。最後把銷售金額減去加工總成本,得出了總利潤;再用總利潤除以買來皮棉的斤兩,就得出了每斤皮棉紡成棉紗的利潤。最後算出來的結果是讓劉秀珍她們很驚喜--將皮棉打成棉絮,再紡成棉紗,平均每斤皮棉能賺二十二個銅圓!
二十二個銅圓價值多少?
根據民國的經濟資料以及張恨水、魯迅、葉聖陶等文人文章記載,1927-1937年「黃金十年」期間金融比較穩定,一塊大洋等於十角,一角錢等於二十三個銅圓,也就是一個大洋等於二百三十銅圓。
那當時物價又是多少呢?
三十年代在北平,一個銅圓可買一根油條,兩個銅圓可買一個芝麻醬燒餅,三十個銅圓可買一斤五花肉!
這個結果讓母親劉秀珍和嬸子劉二花激動起來。老娘們干不動地里的重體力活,但是紡紗織布都是在屋裡干,一不需要出大力氣,二不需要日曬雨淋,特別重要的是第三點,紡紗只需要在夜晚和陰雨等農閒時間進行,家務和農活還能照做不誤。
這樣既輕巧又能賺錢的活,誰不願干誰才是傻子呢!李家人說干就干,吃過晚飯連夜就開始忙碌起來。
棉花先需要彈好,這是紡紗的第一步。村裡的周德中就會彈棉花的手藝,他家裡大木弓、木槌、剷頭、木磨盤都是現成的。李萬全和李萬祥把紡車都搬到弟弟的空房子裡,再用門板搭起一個台子,喊來周德中帶著工具彈棉花。
第一批棉絮很快彈好了,三個等候已久的女人將被彈好的棉絮搓成了棉條,然後用手從棉條上捻出一條細細的紗線,再把紗線纏繞在紡車的錠子上。紡紗時女人用一邊右手輕輕搖動紡車繩輪,一邊用左手輕捏著棉條續棉。隨著紡車「嗡嗡」轉動的聲音,一條條潔白的棉紗從棉條里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