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權臣 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消停_頁2
區別。
張寶的志向在一開始並不大,起初也只是想要在金兵南下時有一安身立命之地,至少別死在戰亂之中。所以當張家剛有些錢的時候,張寶在江南各地購買產業,雖然規模都不是很大,但狡兔三窟,那些都是張寶將來能夠存身之地。
但隨著張家的買賣越做越大,張寶的「野心」也開始與時俱進,從原先的小富即安轉變成了憂國憂民。他並沒指望依靠朝廷達到抵禦外辱的目的,因為指望不上。官家趙佶貪圖享樂,滿朝文武全都為了自家的利益竭力討好著官家,哪有閒工夫去勵精圖治啊。張寶能靠的,也只有自己。
而這樣一來,也就應了那句話,事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張寶的安東軍,在朝廷眼裡是心腹大患,而在文人眼中,則是亂國賊寇。或許等到金兵南下時,朝廷和文人才會對安東軍的印象有所改觀,但在這之前,安東軍並不怎麼受人待見。
大宋厚待文人,而文人則掌握著輿論導向,當文人痛罵張寶是國賊的時候,愚昧無知的百姓便會跟風也這樣認為。不過張寶不同於過去的武人,面對謾罵,他不會一聲不吭。最近諦聽營很忙碌,但凡是罵過張寶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倒了霉,不是家中失竊就是本人被身份不明的人痛揍在街邊小巷當中。反正也找不到證據,張寶是絕對不承認那些事是自己暗中指使的。
而對於那些膽敢跑到登州來當面指責自己的文人墨客,張寶處理起來也很簡單,有那閒工夫來罵人,那就去干點更有意義的事情。登州自被劃為安東大都護府治下以後便進入了大建設時期,各條主幹道的修建以及各處城池的加固都需要人手,這些文人既然敢來找事,那就讓他們去義務勞動。敢不干?先問皮鞭答不答應?
蠻不講理的態度讓大宋的文人更加氣憤,但效果也是明顯的,至少在登州境內,沒有不長眼的文人敢再跑來找事了。朝廷過去把文人的地位抬得太高,慣得這些文人一個個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是理所應當,像張寶這種武人看到自己也得哄著敬著。
但張寶是什麼人,在他眼裡,只分有用的人跟沒用的人,那幫前來找事的文人一個個本事不大卻都拽得二五八萬似的,能讓張寶待見才怪。張寶用實際行動給了那些自視甚高的文人一記響亮的耳光,張寶在仕林當中的名聲也就臭了。但這事對張寶的影響卻並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大宋重文輕武,厚待讀書人,但實際上有能耐的讀書人少之又少。讀過幾本書,會吟詩作賦的讀書人,在張寶眼裡一點用處都沒有。張寶需要的是能夠替他治理民生,坐鎮一方的能臣幹吏,不是做了官以後作威作福,躲在府衙中吟花弄月的官老爺。趙宋朝廷的人才儲備,其實並不符合張寶的要求。
即便是在將來,張寶能夠將趙宋取而代之,大宋所遺留下的這些讀書人,能夠進入朝堂的也是少之又少。張家有自己的人才儲備,早在取得高麗以後,楊時、聞煥章、何去非等名宿大儒便在張寶的支持下開辦學院,為張家培養有用人才,而這些人經過這些年的培養鍛煉,足以支撐起未來的張家。至於還抱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落後觀念的大宋讀書人,等待他們的只有被淘汰這個命運。
上趕的不是買賣!張寶很清楚自己想要收買大宋讀書人需要付出比朝廷更大的代價才行,但得到讀書人支持所獲得的回報在張寶看來卻並不高。這是一樁賠本的買賣,而更關鍵的是張寶現在還有了替代品,收買大宋讀書人這個提案自然也就被擱置了。
張寶並不需要去討好讀書人的歡心。相反,大宋讀書人想要在將來的日子能夠好過點,他們需要討好張寶才行。可惜眼下的他們還沒意識到這一點,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等著張寶在將來會向他們妥協。而張寶不待見讀書人的態度,也讓朝廷暗自竊喜,覺得張寶難成大事,對張寶的戒心也有了稍稍的減退。
自消滅了方臘以後,大宋內部算是終於恢復了安定,接下來本應該安撫民心,讓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可偏偏這時金遼分別派來了使臣,向朝廷提出了結盟的意願。
收復幽雲,是大宋歷代天子都想要完成的一樁心愿,趙佶雖貪圖享樂,但同樣也有些好大喜功。他想要完成這樁偉業的初衷並不是收復幽雲以後大宋可以憑藉北方屏障確保中原安定,而是完成了這樁偉業,就足以證明他比前幾任君王要更加英明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