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明末三十年 六百四十六章 決議_頁2

更新:03-02 22:04 作者:青弋漁夫 分類:其他小說

    薊鎮不宜空虛。以薊鎮副總兵王傑領兵一萬入衛遼東,山海關徐敷奏領兵五千配合,共計出兵一萬五千人,遼東本地剩餘的兵馬還有一萬出頭,再募集新兵,朝廷撥付糧餉,湊足兩萬之數。

        因為蒙古諸部被打殘,京畿一帶暫時沒有什麼風險,只要薊鎮能擋住,京師就不會面臨己巳之變的情況,所以京營的兵馬不動,調集河南的兵馬北上入衛北直隸,而北直隸河間府,真定府等全部出兵,由在己巳之變中立下大功的楊國棟帶領保定和密雲各一部兵馬匯集北直隸南部的衛所兵馬,合計兩萬五千馳援遼東,並且朝廷急調宣大軍,統一由侯拱極率領,一共兩萬人入衛遼東。這樣各方兵馬加起來約有八萬人,加上目前還在遼東的青弋軍和天雄軍,一共十萬大軍共同協防遼東。遼東應當是安然無恙。


        等到各地的兵馬匯聚到遼東之後,按照天雄軍在先,青弋軍在後的順序,進行撤離,並且加大力度在寧遠周邊招募新兵,而盧象升回到薊鎮和北直隸之後也要在當地募集新兵將天雄軍重新恢復到一萬人的編制,不過崇禎以為天雄軍的軍力還可以再加強一些,至於這件事的原因,沒有人知道崇禎的想法,或者說崇禎的真正用意只有他自己知道。隨後崇禎要求這些軍隊不論是前往遼東還是從遼東撤回都不必進京述職,以時間為重。

        十一月的第一天,孫承宗從京師離開,前往高陽老家。孫承宗的時代落下了帷幕。

        (漁夫按,關於漕運總督這個稱謂漁夫有必要做出解釋,按照明史中記載的關於漕運的組織與管理這一方面的知識,我們可以得知,在永樂之前,大明已經初置京畿都漕運司,以漕運使主之。後廢漕運使,置漕運府總兵官。這就是文中提到的明代水利專家陳瑄擔任第一任漕運總兵的事情。但是有的人上網查閱可能會發現,好像明代只有漕運總兵官的職務,總兵官下面是漕運參將。然後分領十二個把總。其實不然,如果查閱明通鑑或者明史紀事本末就會發現,大明在景泰二年(1451)始設漕運總督,與總兵官同理漕政。漕府領衛軍十二總共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運船一萬一千七百隻,另遮洋總(海軍)七千人,海船三百五十隻,專職漕糧運輸,稱為運軍。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縣總書等掌管本地漕事。中央戶部和漕府派出專門官員主持各地軍、民糧船的監兌和押運事宜。州縣以下由糧長負責徵收和解運。糧長下設解戶和運夫,專供運役。這才是漕運的真實面目,但是漕運衙門領十二總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這個數字,漁夫以為跟漕運總兵下設十二把總有所重疊或者是出入。按照大明全國軍力的配置,有史可查的是在明中期已經縮減為九十七萬人,這是全國的總兵力,而漕運所負責的不過是南直隸,浙江,江西,河南,山東,湖廣六個地區的河段,注意,僅僅是河段,這六個布政使司本來是有衛所軍駐紮的,所以漁夫以為不可能是十二萬六千七百人,如果這樣的話相當於二十三個滿編衛所,如果是不滿編那會等於更多,雖說大明內外衛加起來有三百多個,但是如果按照兵力來計算,每個衛只有實際滿編的人數的一半人,可以用九十七萬除以三百二十九得知,並且這九十七萬人還要刨除錦衣衛,御林軍等兵力。而將近十三萬人的漕運兵竟然比例達到了全國總兵力的百分之十四,顯然是不可能的,防禦河段也不可能用到這麼多人,所以十二把總的編制更為可信,如果按照兩套班子的兵力合計約在一到兩萬人左右,這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而本文為了敘事簡便,直接將漕運總兵官的位置取消。便如三國演義中將陳到和趙雲合併到一人身上一樣,我們僅採用總督府的編制。希望各位讀者通過漁夫的解說能明白漕運的大致情況。)測試廣告2



六百四十六章 決議  
相關:  烈火南明二十年    如果時光倒流  人族鎮守使  一個女孩的生活記事  種菜骷髏的異域開荒  
下面更火
搜"逆天明末三十年"
360搜"逆天明末三十年"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