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若蟬聲 第四十章 宴席從來逢場戲 密部自古多奇人_頁5

更新:10-18 06:01 作者:掃葉僧 分類:軍事小說

作倒是頗為繁雜,首要是幫助皇家豢養各種忍獸。祭祀的時候負責役獸;在有外邦貴客來訪時,他們負責獻皮;在大狩獵的時候,他們扛旗做標,等待獵者上繳獲物。

    這個服不氏和日本忍家服部氏之間並不存在必然聯繫。後者的來源按當今的主流說法尚無定論,但在二十世紀之前服部氏都因《新撰姓氏錄》的記載,以渡來人秦氏後人秦酒君為祖先,並立像於祖祠小宮神社。直到二十世紀以後,脫亞入歐風潮漸起,自雄山閣所刊《三國地誌永閒記》一句毫無依據的「服部氏非秦氏後裔」記載後,便風向大轉,全民挖掘服部氏可能的諸類來源,均系捕風捉影,毫無實據。此處按下。

    在此節我們只想澄清一下「不」字在姓氏中的發音問題,順便再次痛斥某些網絡百科,有時充當了文化毒瘤的角色而不自知。正確的內容永遠無法更新,錯誤的內容不容糾正,反而縱容錯誤信息在網絡如瘟疫般擴散。

    《竹書紀年》的發掘者,為晉代盜墓賊——不准。網絡瘋傳其讀音為「fou-biao-」,無腦傳播,至今無人闢謠,令人髮指。「准」字讀「標」的出處在哪裡?窮經盡典都找不出來,但卻無人敢於質疑,也無法如維基般由用戶提出質疑,實在是憾事。

    其實「否一聲」「標」兩音,都是不字在姓氏中的讀法。與准字無半毛錢關係,「准」這個字,讀音一直很準,上古讀准,中古讀准,現在依然讀准。而對於「不」字,《通志氏族通》認為,不氏來源於嬴姓不(fou-)羹(krangˊ)氏,因此讀(fou-)。而《正字通》認為不氏來自魏國姬姓不(biao-)雨氏,從古音,讀彪。


    這兩種說法那種正確呢?套用筆者的慣用結論,都對,而後者更接近「不准」中不得讀音。說都對,絕對不是搗糨糊,這涉及到漢字讀音的演變。《正字通》非常明確的說,不雨氏從古音,關於上古音的理論,雖然不完善,但也有一些共識。其中有一條最重要的,就是上古漢語沒有輕唇音「f」,「非」的聲母歸擦音「pf」。上古的「不」字,發音為「pfiu」近「飄」。不字的本意,《說文》曰: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凡雲不然著,皆於此義假借。可見,不/飄同源。但是《說文》的注音,甫鳩切,從中古漢語音,也就是《通志》記載的(fou-)。而現在「布」這個讀音是在南渡吳音中出現的轉變,依《廣韻》,從分勿切,(音)與甫同。

    簡言之,不字的讀音變化為「飄」>「標」>「否」>「弗」>「布」

    不准為魏地人,從不雨氏。最正確的讀法為飄准,飄雨氏。次為標準,標雨氏。上古漢語和當今漢語發音體系不同,均為擬合音,無法做到百分百的相同。不羹氏的讀法為否康,均為中古音,與當代蘇白髮音極為接近(不羹出秦,前文以當代吳語擬長安舊音,蓋是也)。而羹讀「郎」的說法,出自《集韻》,是聲母擬音誤差,正確擬音為krang。

    此外,《正字通》用來擬「不」字發音的「彪」,其實是極為貼切的。「彪」這個字的發音在中古音前一直與「不」是相同的,既:「飄」>「標」>「否」。你沒有看錯,「彪」字曾經讀「否」!《說文》注音甫州切,說明「彪」的中古音為(fou-)。也許是因為「彪」字多用於人名,隨人名而傳,因此發生了逆演化,最後又回到了上古發音,變成了「標」。

    在維基百科中,關與不準的讀音明確注釋為:不讀「否」或「彪」。而某百科則誤抄為不准讀否彪,在微博里如病毒般流傳,不查不考,憾甚!

    漢語語音演變里的學問,其實非常有意思,也能解開許多字,詞原本的意義,深藏了許多歷史,文化。而且研究起來根本沒有門檻,用好幾本工具書,至少是半個專家水平。筆者是不太崇尚權威的,學術專家在各自的領域經驗豐富,但在交叉領域或者某一點的研究並不一定超然於所有人。一切結論,都要看過程,看方法。也許在後文,筆者也會自不量力的去嘗試戳破某些毫無依據的主流觀點,資君一哂。



第四十章 宴席從來逢場戲 密部自古多奇人  
相關:  我在大唐當主播  傳武大師耗子尾汁    靈氣復甦後的最強霸體  阿拉德的不正經救世主  太荒吞天訣  賞善罰惡大系統  
下面更火
搜"蘭若蟬聲"
360搜"蘭若蟬聲"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