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真相集 第六十五集 南北雙雄_頁2
更新:10-15 06:13 作者:背砍刀詩人 分類:軍事小說
陰渡河,至洛水橋。聞蓋吳在長安以北,太武帝認為渭北無穀草,便問崔浩:蓋吳在長安北九十里,渭北地空,穀草不備。孤欲渡渭南西行,何如?
崔浩說道:蓋吳營去此六十里,乃賊魁所在。夫擊蛇之法,當須破頭,頭破則尾豈能復動?陛下宜乘勢先擊蓋吳,一日便到。平蓋吳之後回向長安,亦一日而至。愚謂宜從北道,若從南道,則蓋吳徐入北山,卒未可平。
太武帝未從其計,沿渭水南岸西進,抵達戲水。蓋吳果然散入北地山,軍無所克,太武帝大為後悔。後以崔浩輔東宮之勤,賜繒絮布帛各千段。
太武帝二月至長安,發現佛寺中藏有兵器,便懷疑僧侶與蓋吳通謀作亂。
令清查寺院財產,又發現許多釀酒器具及大量財物,皆為州郡牧守、富人寄存,同時搜出僧侶藏匿婦女以恣淫樂地下窟室。
崔浩趁機勸太武帝殺盡天下僧侶,焚毀全部佛經、佛像。
太武帝聽信崔浩,遂下令在全國滅佛。太子拓跋晃崇信佛教,預先走漏消息,使許多僧侶得以逃脫,大批佛經、佛像得以保留。
由此太子及舉朝信佛公族家屬,無不痛恨崔浩。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宋人顏白鹿私入魏境,詐稱宋青州刺史杜驥使其來歸降魏,太武帝信以為真,命崔浩給杜驥寫信,並令永昌王拓跋仁、高涼王拓跋那率兵往迎,攻宋冀州刺史申恬於歷城。
杜驥遣其司馬夏侯祖歡等率兵救歷城,魏軍遂攻兗、青、冀三州,至清水以東而還。
崔浩以漢人身份最受皇帝寵信,自然成為鮮卑貴族打擊目標。崔浩對鮮卑貴族亦不客氣,還企圖按照漢族世家大族思想,分別氏族高下,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
表弟盧玄勸道:創製立事,各有其時。北朝中漢官樂為此者,詎有幾人?兄宜三思。
崔浩不從,從而得罪眾多鮮卑貴族。太子拓跋晃監國,崔浩專制朝權,薦冀、定、相、幽、並五州數十人,皆為郡守。
太子道:先征之人,亦州郡之選,在職已久,勤勞未答。宜先補郡縣,以新征者代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
崔浩固執己見,終使所薦者任職。
中書侍郎高允對東宮博士管恬說道:崔公其不免乎?苟遂其非而校勝於上,將何以堪!
太武帝命崔浩續修國史,崔浩對全書損益褒貶,折中潤色,續史名曰《國記》。著作令史閔湛、郗標建議刊刻於石,同時刊刻崔浩所注《五經》。
於是在天壇東三里處營造碑林記之,方圓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萬才告完成。
《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歷史,詳備而無避諱,而石碑樹立通衢,立刻引起往來行人議論。鮮卑貴族無不憤怒,先後到太武帝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
太武帝命收捕崔浩及秘書郎吏,審查罪狀。
崔浩被捕後,不知自己所犯何罪,至太武帝親自審訊,乃惶惑不能應對。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太武帝誅殺崔浩。
行刑之時,幾十個衛士爭相往其身上撒尿,一邊呼聲嗷嗷。秘書郎吏以下皆被殺,清河崔氏、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不久,太武帝北巡陰山,後悔誅殺崔浩。但事已至此,無法挽回。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復說南宋。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臨川王劉義慶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
東海郡人鮑照字明遠,以辭章精美而聞名鄉里,前來臨川進謁劉義慶,欲貢詩言志展露才志。卻遭王府門官鄙薄道: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
鮑照勃然言道:千載上有英才,異干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
遂貢詩言志,終被劉義慶賞識,奏請文帝用為中書令、秣棱令,遂成佐國之臣。
親信劉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