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一百二十一節 房荒_頁2
人口大縣移民是長期工作,但夏天的颱風災害之後,提前完成了一年的移民計劃。
問題是,隨之而來的就是發動機行動的大量移民。這些以萬為單位的移民要分散安置在各個地方,住房壓力就一下子變得非常大――特別是人口安置的主要縣份臨高,壓力就尤為巨大。
雖然目前臨時安置還能對付,但之後如何在原本緊張的住房裡安置這麼多人,使得楊雲最近一直憂心忡忡。
現在大部分元老都在興致勃勃的投入發動機計劃,那是元老們前進歷程中的大事,眼前這些小麻煩,自然不在他們眼中。
十七世紀的臨高城市化率很低,無論縣城還是各個村都沒有那麼多餘房屋出借,雖然在大量外來人口流入房價房租暴漲之後,很多臨高人已經開始在自己的宅地上大量修建各類住房,只不過由於人力和技術限制,新造好的房子依然遠遠不足以滿足需求。
據他所知很多外地湧入,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進入臨高體制內的移民,住房對這些人是很大的生活壓力。
只不過暫時還顧不上那頭,住房是人心穩定器,所以現階段解決臨高體制內的歸化民住房供需矛盾,才是楊雲的工作重心。
在工業區開始興建時,為了體現新生活的美好,原本工人標準住房被設計為一水的樓房,可建築口很快就知道現實和能力的差距,那不是熱情能抹平的。
於是沒多久,樓房就升格成了幹部住宅,還好最先從龍的歸化民,最差的也能混上一個職員的水平,即使工人也都混上了老資格,這方面沒出大亂子。
但隨後湧入臨高工業區的新移民,就只能住得比檢疫區那些棚子稍微好一點了。
為能適應臨高的技術水準大批建造,參考土共建國初的工業區規劃,建築口照抄《一九五零年民用建築設計參考》,將臨高的民用建築分為了宿舍和住宅兩大類。
宿舍是一種設計使用目標十年的簡易平房,統一南北朝向,以磚瓦為主要建材,為了節約水泥和工期,牆面內外都沒有抹。
這種宿舍人均建築面積算上居住和公攤合計三點五平方米,每間十人,十間平房連成一棟,八棟為一個區,設公共廁所、澡堂和食堂,每個區能容納八百人,目前宿舍一共有三十多個區,能容納兩萬多人。
宿舍需要繳的租金比樓房分期月付少許多,一直以來臨高大部分新移民都是單身,對這種便宜衛生的住所還是比較滿意的,何況未來還有住宅可以買。
住宅的局面要複雜不少,起初除了元老小區有完整的現代單元公寓樓設計,在百仞城工業區外圍還修了一些竹筋樓房。不過竹筋到底不夠安全,用在灌溉渠上還湊合,大規模推廣就是定時炸彈,後來基本上就不再在民用建築中使用了,而是改用鋼筋建造。
這種樓房照抄六七十年代南方地區國企的家屬樓,為三層南外廊式一梯多戶設計,為簡化設計和建造難度只有兩種戶型,三十平方米建築面積的一室半,六十平方米建築面積的三室,自帶廚房,另設公共廁所和浴室,每層十戶,每棟一千二百六十平方米建築面積。
幾棟修完之後,發現樓房太費工,而且消耗的鋼筋水泥太多,有點吃不消的感覺。即使在原來位面的臨高,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八年,九年時間建房面積不過是十九點七九萬平方米,其中樓房才四點三萬平方米,每年還不到五千平方米。
雖然建築部門任勞任怨,除了颱風年節等少數日子,幾乎全年開工,24小時施工,建築工人沒日沒夜工作,還有工業口、軍隊和各村派差出人工幫襯,但由於基礎設施和工業、公共建築為優先項目,宿舍兩年多倒是完成了九萬平方米,但住宅總共也才二十棟樓兩萬多平方米,不過六百套而已。
澄邁一戰之後臨高局面日益安定。這幾年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用工規模不斷擴大。從收入來說,別說幹部就連工人相對當地農民也高不少,很多在鄰縣或者海峽對岸有關係的工人,都托人回家說了媳婦,目前每個月新增的小家庭超過一百,算上把全家從外地搬來等著買房的工人和幹部,超過兩千戶等著買房,光這就需要六十多棟樓房,還不算未來新增的。(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本站)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